他有雙重身份。內科出身,綜合能力強,能為患者把好「健康門戶」;未雨綢繆,接觸微創介入近20年,多了一種更先進的治療技能。在他身上,既有內科醫生的沉穩又有介入醫生的與時俱進,從醫近20年,青島阜外醫院內科副主任兼17病區主任張濤靠這種耐性,不斷探索追求醫學的未知。在傳統綜合內科與微創介入治療的路上,堅持初心,大膽創新,精益求精,為很多患者解除了錐心之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青島阜外醫院17病區聚集著各種病情的患者,肝癌、肺癌、膽道疾病、糖尿病足……不管哪種疾病,他們背後都有更加紛繁複雜的基礎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張濤要做的就是,在諸多疾病表現下,剝開層層迷霧找到最根本的存在。前幾日一位胸悶憋氣患者來到醫院,單看症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心臟的問題,但檢查後發現並不是,而是胸腔積液和肺癌轉移,胸腔里已經充滿了積液患者疼痛難忍,張濤趕緊通過穿刺進行引流這才喘動氣。一位83歲的老年患者腿疼得不敢走路來就診,搜索到他3年前的病歷,張濤深感遺憾和無奈:「他所患的是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3年前他來就診時硬化程度不大,當時提醒他注意別抽煙喝酒、控制血糖病情就能得到控制,但這次檢查發現,他的整個下肢多發性動脈硬化和閉塞,最後放入支架解決問題。」
疾病是不斷變化的,千萬不要小視任何現在出現的徵兆。血管疾病患者、非血管疾病患者包括腫瘤綜合治療、穿刺活檢等,張濤的這些技能非一朝一夕。
隨著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腫瘤治療理念正發生變革,腫瘤治療趨向微創、高效和個體化。早在2003年,他就在本科老主任史秀忠指導下,開始從事肝癌介入治療,當時島城開展此項技術的醫院屈指可數,也因此獲得 「巧手治肝」的個人品牌。為在醫術上的不斷精進,他先後赴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師從我國腫瘤介入名醫程紅岩教授和李忱瑞教授進修學習。利用內科學基礎,將肝癌的藥物治療、經血管化療栓塞、經皮消融、經皮膽道支架等技術有機結合併靈活運用,大批肝癌患者從中受益。經他治療的一例晚期肝癌患者目前生存期已達13年,打破了晚期肝癌存活期只有三個月的說法。
2006年,隨著青島阜外醫院的成立,張濤和同事們把握機遇,引進北京阜外血管微創技術,以腫瘤介入為基礎,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療技術上實現突破。為掌握先進醫學技術,他又前往上海長海醫院、上海中山醫院、北京安貞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學習,除了學習傳統血管造影、血管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以外,還引進藥物球囊擴張、斑塊旋切、血管取栓等新技術方式,同時還開展了介入後綜合藥物處理、抗凝抗栓藥物基因位點檢測、血栓彈力圖檢查等技術,以降低疾病復發率。目前,他們團隊已經完成千餘例外周血管介入手術,依託臨床優勢,內科的介入診療形成了一套「從診斷、治療到護理及術後恢復的全程無縫隙特色治療體系」。
張濤對工作的要求一直很高,病房、手術室、實驗室這3個地方貫穿了他的工作常態,但再忙也要和患者及家屬談話,「因為談話是一種溝通交流,更是取得彼此信任的過程。」靠著這份執著,張濤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像他所說:前進路上艱辛自知,習醫之人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專家檔案
張濤,青島阜外醫院內科副主任兼17病區主任。中國醫藥教育學會微創分會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分會委員、青島市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醫學會腫瘤及介入雙料委員,他把臨床中遇到的疑難雜症,通過查看最新文獻和進展,甚至拿到實驗室里去做技術攻破。經他改良的醫用壓力泵在市衛計委首屆創新成果大賽上獲獎,並獲得國家專利;「無鞘血管介入」技術獲青年創新獎。他本人被評為青島市衛健委優秀青年,今年上半年前往韓國最大的峨山醫學中心(AMC)訪問學習,主攻介入醫學及腫瘤的綜合治療。
坐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城市信報記者 宮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