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質譜分析的發展歷史

2020-08-04   百泰派克生物

原標題:蛋白質質譜分析的發展歷史

質譜法是準確測定蛋白質質量和表征蛋白質的重要方法,根據各種用途,目前市場上已開發出了多種鑑定方法和鑑定儀器,可應用於包括鑑定蛋白質及其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復合物、它們的亞基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組學中蛋白質的整體測量。質譜法也可用於定位各種細胞器中的蛋白質,並鑑定不同蛋白質之間以及膜脂之間的相互作用。

蛋白質質譜分析步驟圖解(圖片:百泰派克提供)

質譜法中用於蛋白質電離的兩種主要方法是電噴霧電離(ESI)和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MALDI)。這些電離技術需要與質譜分析儀(例如串聯質譜)結合使用。通常,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方法完整地分析蛋白質或者先將蛋白質分解成片段然後「自下而上」地對蛋白質進行分析。有時分析較大的肽片段也可使用折中的「自中而下」的分析方法。

隨著MALDI和ESI的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利用質譜進行蛋白質研究開始普及。這些電離技術在蛋白質表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MALDI)是由Franz Hillenkamp和Michael Karas於80年代後期開發的。Hillenkamp,Karas和他們的研究人員通過將胺基酸丙氨酸與胺基酸色氨酸混合併用266 nm脈衝雷射照射,使胺基酸丙氨酸離子化。儘管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直到1987年田中浩一(Koichi Tanaka)使用了「超細金屬加液體基質法」,將大小為34,472 Da的蛋白質羧肽酶-A的生物分子離子化,電離技術才取得突破。

1968年,Malcolm Dole報告了電噴霧離子化法與質譜的首次聯合使用。在MALDI普及的同一時期,電噴霧離子化法由開發者John Bennett Fenn公開。由於對生物大分子的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做出的巨大貢獻,John Fenn, 田中浩一及Kurt Wuthrich共同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這些電離方法極大地促進了用質譜法研究蛋白質的發展。也因為如此,蛋白質質譜在蛋白質表征中起著主導作用。

本文由百泰派克整理編輯。

百泰派克從事蛋白質理化性質分析及結構解析、以質譜技術為基礎的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技術服務,致力於建立國際領先的蛋白質研究分析技術平台,為各科研院所和大學提供高效、準確、性價比高的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包裹,協助客戶在基礎研究、分子診斷及其他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