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複流被定義為近端無明顯阻塞時遠端血管中造影劑淤滯不動。
僅單純球囊擴張後無複流的發生率為2%,旋切術後無複流的發生率為7%,直接球囊擴張術後發生率為12%,而退化大隱靜脈橋的PCI後無複流的發生率則高達42%。
原因主要為粥樣斑塊物質的栓塞,又為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血清素)的富血小板血栓微栓塞所加重,導致遠端微動脈劇烈痙攣。
明顯無複流現象的鑑別診斷包括夾層,與並不總是輕易為常規造影識別的近遠端急性血栓形成。
即興設備
一個同軸整體交換型(OTW)球囊、微導管或抽吸導管能夠幫助找到無複流的病因。導管沿導絲插入至無複流區域的遠端,然後移去導絲。測量導管尖端與指引導管的壓力差,通過終孔注射造影劑能夠幫助區別無複流還是近端堵塞性病變。邊慢慢回撤導管至導引導管中,邊注射3~5mL造影劑有助於發現任何近端病變,然而血流動力學上不會有明顯改變。一個具有多個小刺孔的單軌球囊在適應證外應用,能夠在充分稀釋造影劑的情況下,通過球囊腔注射進入遠端。
優勢與局限性
即興設備最大的限制即為其無法維持遠端導絲位置,尤其在夾層時。一個大號的血栓切割導管的限制在於其可能加重夾層或卡在支架撐杆上。可以選用IVUS來決定在血流停止區域是否存在夾層或血栓。然而,IVUS無法決定遠端血管的血流與遠端血栓是否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可將另一根導絲插入遠段以保證獲得。
專用設備(Twin-Pass導管)
專用設備,如Twin-Pass導管能夠在更安全和更佳環境下進行診斷。Twin-Pass雙重導管是一種親水塗層雙腔導管,設計用於動脈血管中。這種導管在介入操作中為0.014英寸×0.36mm的導絲提供支撐,而雙腔設計使得其可以保持一根導絲位置不變而插入另一根導絲到遠端血管。遠端出口為20cm長的單軌導絲腔,而近端出口連接一個以同軸整體交換方式一直延伸回接口的管腔。
Twin-Pass導管有一個硬芯,這個硬芯為導管插入過程提供支撐與推進性,它與最小內徑0.058英寸×1.47mm的導引導管兼容。Twin-Pass導管在終末尖端向近端大致1mm處與向近端大致10mm處穿通管腔開口各有一個不透射線的標記點。終末尖端的直徑<1.9F,干徑3F。
根據製造商的說明書,通過OTW管腔的最大推薦流速為鹽水0.31mL/s及76%離子型造影劑0.047mL/s。Twin-Pass導管應與可操縱導絲一同使用,以進入不易到達的區域及周圍血管床,從而更容易地在雙導絲操作中將導絲放置並進行導絲交換,從而傳遞診斷性或治療性藥物。
在任何情況下,Twin-Pass導管均應沿遠端放置導絲傳遞,在無複流處遠端3~5cm。40%的造影劑(碘美普爾350)及60%的0.9%鹽水構成1~3mL液體,手動注射,既能減少黏著性,也可足夠顯像。一步一步撤回導管的同時反覆注射造影劑,直到血流終止部位,這樣的操作是必要的。
Twin-Pass導管在懷疑近端夾層的情況下,也可以向遠端血管床給藥而並無喪失導絲位置的風險。
有了診斷性導管的幫助,在遠端造影劑注射與導管回撤逐步向近端注射時,有5項需要注意觀察:遠端前向血流及其流速、反向血流、心肌染色、血管壁中造影劑淤滯、腔內充盈缺損及其種類(局部、球狀、縱行夾層平面)與向遠端血管床中的血流。根據不同的病理過程,結果顯示出4種不同的臨床情景。
購買信息
書名:介入心臟病學高級教程:要點與技巧(第4版)
出版社: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現價:78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px7XHABjYh_GJGVQZ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