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無論多大都是個孩子。
前兩天看過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去藥店給上高中的孩子買感冒藥,醫生問用藥的是孩子還是大人,這位媽媽回答說:「是孩子,18了。」醫生糾正了一遍,「18了,是大人了。」可這位媽媽固執地說:「就是我的孩子嘛!」
有一位網友的評論很有意思,他覺得醫生和媽媽都沒有錯,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長不大,都會得到父母倍加呵護。可我們可能不知道,孩子多麼想掙脫父母的束縛,來證明自己長大了,我們所謂的疼愛,對孩子來說有可能是他無法獨立的枷鎖。
每個孩子都渴望長大了
前兩天的中午,兒子中午不好好午休,偷偷地躲在被子裡玩遊戲,被老公發現了,老公很生氣,對兒子說:「懶得送你上學了,自己去吧!」被訓斥了一頓,兒子也氣鼓鼓地,一個人出了門。
這下輪到老公傻眼了,站在窗前向樓下張望。我家距離學校步行不過七八分鐘,走路快一些,五分鐘就能到,只是要經過一條車來車往的馬路,好在每天到了放學的時間,都有交警站在學校路口指揮交通,我們小區也有不少孩子和我兒子在同一所學校讀書,上下學的路上都能遇到。
「他自己去行嗎?」我心裡也有些打鼓,最終老公還是沒忍住,匆匆地出了門,偷偷地跟在兒子後面,看到他安全地過了馬路,才折返回來。
這次獨立上學的經歷,讓兒子非常興奮,「我就說我可以吧,你們還不信,以後我自己上學就會了,不用你們接送了。」我和老公還是有些不放心,昨天去接孩子放學,孩子很不高興,「都說不用你們接送了,你們幹嘛還來啊?」
後來,我才得知兒子和我們同住一個小區的女孩炫耀自己有多厲害,可以自己上學、放學了,結果我們卻去接他了,兒子感覺很沒面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十分渴望證明自己長大了,很享受成長帶給他們的歡喜,只是很多父母不肯放手罷了。
記得我十來歲那年,第一次和面烙餅,雖然餅只有七八成熟,但從農田裡回家的父親看到我會做飯了,非常高興,父親一高興都吃撐了。那時看父母每天都要到農田裡幹活到很晚,回家媽媽還要給一大家子人準備三餐,非常辛苦,我很想幫父母分擔一些。可每次提出我做飯,媽媽都怕我做不好,發生危險。
於是,我就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地做飯,一邊做一邊回憶媽媽做飯的情景,當我把第一張烙餅從餅鐺里拿出來的時候,非常興奮,那種喜悅的心情直到今天還記憶猶新。現在我知道了這是成長的喜悅。
孩子獨立去做一件事,尤其是做成一件事,會讓他非常興奮,也能大大增加他的自信,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就像嬰兒學走路,第一次邁步的時候,既興奮又緊張,當他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學會了走路,那種喜悅是父母給予不了的。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一次次地挑戰自己,戰勝困難,然後享受這種喜悅,在此過程中,他積聚力量,為他下一次的成長奠定基礎。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屬於他的喜悅還給他。
家長捨不得放手,是因為沒有成長
孩子終歸要長大,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真的要放手,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那天中午,我和兒子約定好,讓他自己回家。平常我接他放學回家的話,中午11點半準時到家。自從11點20放學開始,我和老公就不停地朝樓下張望,希望看到兒子的身影,11點半了,孩子還沒有回來,我和老公就有些焦慮,老公說11點35分,如果孩子還沒有回家,就準備出門就找孩子了。
其實那天孩子只不過比平時晚了三分鐘,我和老公就有些等不及了。兒子說,他和班上一個去小飯桌的男孩一起回來的,他跟隨小飯桌的隊伍一起過的馬路,因為小飯桌的工作人員需要把人數統計好了,才能回來,所以時間會晚一些。
這說明兒子還是有一定安全意識的,並不想我們想的那樣毛躁,因為我們始終不敢放手,沒有給予孩子獨立的機會,所以才會總覺得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心裡沒有底。
細細想來,說到底不是孩子不行,可能是我們自己還沒有成長,有的孩子四五歲了,父母還給孩子穿鞋子,因為父母怕孩子把鞋子穿反了,殊不知,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四五的年齡是完全可以自己穿鞋子的,因為我們對孩子的認知還停留在他一兩歲的時候,所以會覺得他這也不行那不行,實際上真正不行的是我們自己,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小歡喜》中的宋倩因為像照顧嬰兒一樣管著女兒喬英子的方方面面,把喬英子逼成了中度抑鬱症,鬧自殺。身為母親,我理解宋倩對女兒的付出,但是並不是我們所有的付出,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愛,你付出100%的愛,如果孩子只感受到1%,那99%的愛就成了傷害。
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要陪著孩子一同成長,孩子每成長一步,我們就要後退一步,給孩子獨立、自我騰出空間,這才能讓我們彼此舒服。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他自己的,每個人都需要實現自我成長,真正的母愛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恐怕這是中國父母一生都要學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