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昔日紫砂廠區和老街 向陶文化旅遊目的地轉型

2024-10-22     第一財經

10月19日,宜興丁蜀的陶二廠文化街區開街,處於核心位置、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UCCA陶美術館也迎來了開館展覽。

這個由宜興紫砂工藝二廠舊址改建而成的街區,已有不少文化創意企業入駐,它以大量文化、展覽、集市活動迎接著絡繹不絕的遊客。UCCA陶美術館作為地標建築吸引了最多關注,一片片特製陶板覆蓋著這座宛若山巒起伏的建築,人們穿行其中,不停尋找著更好的拍攝角度。

開館展覽「器之道:日本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藏『美濃國際陶瓷節』獲獎作品精選展」是與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的合作,遴選了「美濃國際陶瓷節」近40年來的獲獎作品。展覽是對陶瓷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對話與前沿實踐的探索,也是對宜興悠久陶藝歷史的致敬和召喚。

近年來,當地政府在發掘陶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到今年10月1日,一條圍繞傳統陶文化的主題旅遊線已經形成,從古龍窯、紫砂廠、古南街、陶二廠到黃龍山,陶瓷的前世今生都已經顯露出來。」丁蜀鎮鎮長伍震球在展覽開幕致辭中表示,從中可以看到「宜興乃至中國陶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他歡迎大家「有時間都可以去看一看」。

陶二廠里的美術館

陶二廠為原宜興紫砂工藝二廠舊址改造後的綜合性文化商業街區,它位於紫砂路和蜀山路之間,南臨蠡河,北側緊靠著更加有名的紫砂一廠,即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整個街區曾經承載著宜興紫砂產業的核心產能,見證宜興作為「陶都」的發展歷程。歷經從傳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街區的轉型之後,陶二廠已經成為以陶文化為主體,集文化創新、生活體驗於一身的綜合性創意街區。

在現場的街區文化導圖上,第一財經記者看到,街區東、西兩側入口處,每個月都會舉辦主題市集。書店、畫廊、文創公司、設計品牌、餐飲企業等已經相繼入駐街區,以陶文化為主題的陶書店也開始試運營,在開街期間舉辦的活動還包括第二屆世界壺藝大賽、第六屆中國風盆景展等。當遊客在市集閒逛,造型獨特的UCCA陶美術館始終是視線盡頭不能忽視的背景,它也吸引了很多人在旁邊徘徊拍照。

在設計陶美術館時,隈研吾希望探索一種運用陶土的新方式,「陶瓷雖然是一種傳統的材料,但我希望挖掘它特殊的本質。對於這個項目,它似乎是一種新的材料。」

而今建成的陶美術館宛如一件陶的當代藝術作品,建築師選用特製陶板覆蓋建築外立面,經高溫燒制,令其表面產生微妙的凹凸紋理與色彩層次,在陽光和不同角度下呈現出變幻莫測的「窯變色彩」效果。為實現美術館與周圍環境和歷史景觀的融合,隈研吾還特別設計了視覺通透的通道,這條通道與廣場、河流以及園區內的歷史遺蹟相互連接,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一牆之隔的紫砂一廠,至今依然保持著傳統紫砂產業的濃厚氛圍。廠區內外開設著鱗次櫛比的紫砂門店,廠內大樓里集中了各位紫砂壺大師工作室,紫砂博物館陳列著清末至今很多大師傑作,清華美院也在這裡設立了紫砂藝術研究所。

比鄰而居的新舊對照值得回味,這也是一個讓不同年齡、圈層的人能夠彼此觀照和交流的契機。

漫步丁蜀陶歷史

宜興南部山區蘊含著豐富的陶土資源,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宜興先民便已熟練掌握制陶技術。令宜興享譽海內外的紫砂陶器,明代開始燒制,因其獨一無二的適茶性能而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喜愛。

在紫砂一廠東北側,與其隔河相望的蜀山古南街,正是明清時期因陶瓷的製作、燒制和銷售而形成的街市,而今依然保持著一派江南水鄉的模樣。明清以來,這裡的大部分居民都從事陶瓷生產和經營,其住宅後屋就是制陶作坊,臨街前屋則擺起貨架設店營銷,樓上生活居住。街區背後,沿蜀山的西、南山麓,是明清時期陶器燒制的地方,最多時候建有十座龍窯。街區西側的蠡河,則是陶瓷器交易和外運的碼頭,蜀山周邊生產的紫砂、均陶和各種日用陶器從這裡通過船隻,經太湖、長江、京杭大運河銷往全國各地。

蜀山古窯群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蜀山古南街2010年4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丁蜀鎮於2015年啟動了蜀山古南街保護改造工程。而今,街巷裡有蜀山展示館、紫砂同業公會、毛順興陶器廠、陶廬茶社舊址等文化遺蹟,以及很多紫砂壺大師的舊居、故居。其中一些老宅還是由其後人居住、經營著,另外一些則是出租給其他紫砂壺藝人作為工作室和商鋪使用。遊客可以在這裡買到價值上萬的名家作品,也能花費幾十元錢親手製作一個紫砂壺。數百年時光流轉,陶文化依然在此綿延。

在陶二廠開街當日,位於其西南一公里處的黃龍山礦址公園也正式開放。黃龍山被稱為紫砂之源,該礦區的紫泥存儲量大、品質極佳,目前用於採礦的5個井口均已關閉。在礦井遺址里,遊客可以沉浸式體驗當年開採紫砂陶土礦的場景,直觀地看到表土層、黏土層、紅泥層、綠泥、段泥、紫泥等五色土地質風貌。

黃龍山南側的大水潭,是明代露天採掘紫砂泥所形成的。相傳曾有異僧叫賣富貴,引誘人們到此後消失,因此這裡的土又被稱為富貴土。記者在現場看到,而今的大水潭已經成了一個社區公園,傍晚時分,附近居民繞著水潭健步行走,異僧的紫砂雕像欣然注視著這一切。

紫砂的歷史與文化一直是丁蜀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今,當地政府希望將這一切展示給更廣泛的世界,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遞給更年輕的一代人。

陶的當代視野

UCCA陶美術館是UCCA館群的第四座美術館。繼UCCA北京主館(2007年開館)、北戴河沙丘美術館(2018年開館)與上海UCCA Edge(2021年開館)之後,UCCA希望將其17年美術館運營經驗實踐於一個更聚焦的領域——陶文化。

「我相信未來在這裡做的展覽的影響力會輻射到全球,」UCCA館長兼CEO田霏宇表示,「讓中國以外的,可能之前對於宜興獨特的文化遺產並不熟悉的觀眾,可以了解到這個地方,並且進一步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與日本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合作的開館展是其第一步實踐,展覽遴選了始自1986年「美濃國際陶瓷節」的歷年獲獎作品。

源於日本岐阜縣美濃地區的美濃燒陶器,以其豐富多彩的釉色和獨特造型聞名於世。20世紀90年代,受到經濟衰退和大批量生產陶器的影響,美濃燒逐漸陷入困境。為復興這一傳統陶藝,「美濃國際陶瓷節」應運而生,邀請全球藝術家參與陶瓷文化的國際交流。美濃燒與紫砂器一樣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陶瓷節所倡導的當代性、國際性也正是當地政府和美術館所期待的發展方向。

本次展覽由田霏宇和UCCA助理策展人張堯共同策劃,遴選了來自全球17個國家65位藝術家的69件(組)作品,通過「自然之籽」「幾何之構」「冥想之園」三個章節,對國際視野下陶瓷藝術創作的共通性與多樣性展開討論。展覽名稱「器之道」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也呼籲一種超越文化的交流和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d8b6ac086266c41df8c021c71934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