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獨家回復,為何125億元收購上海萊士股權

2024-01-17     鈦媒體APP

原標題:海爾獨家回復,為何125億元收購上海萊士股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思享匯,作者 | 劉亞傑,編輯 | 管東生

文 | 財經思享匯,作者 | 劉亞傑,編輯 | 管東生

這一次,海爾來了個大手筆。

根據官方公告,為得到基立福(Grifols,S.A)持有上海萊士4.37億股股份(總股本占比20%)及對應26.58%的表決權,海爾集團拿出了125億元的轉讓價碼。按此計算,上海萊士的估值超過了600億元。

回看上海萊士的市值,自2019年以來起伏不定:2020年中旬一度觸及719.24億元的階段性高位,隨後震盪調整;2023年10月後迎來一波上行,可是觸及562.87億元市值時(12月12日)就失去了向上的動力;進入2024年後,股價還有了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

如此標的,125億元的價格是否高了?對於本次收購,官方的態度如何?《財經思享匯》與海爾集團進行了深度溝通,就各方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看看收購背後都有哪些邏輯。

海爾之變

回答「上海萊士貴不貴」的問題,先要看當下海爾發展的模式。

海爾集團官方表示,近年來海爾持續聚焦實業,布局智慧住居和產業網際網路兩大賽道,特別是將產業網際網路視為「第二增長曲線」,未來或著力推進發展。結合官方信息,其產業網際網路包括工業、汽車、新能源、數字城市建設等2B業務,其中盈康一生正是大健康領域的品牌。

為擴展盈康一生的品牌影響力,海爾集團層面動作頻頻,主要通過收購方式完成擴張。截至目前,已經擁有海爾生物醫療與盈康生命兩大上市平台,價值可見一斑。

海爾生物醫療是生命科學與醫療創新數字化場景方案服務商,通過生物樣本庫信息管理系統、冷鏈監控系統、智慧實驗室管理系統等產品布局醫療服務行業;盈康生命通過研發、生產、銷售伽馬刀等大型放射性醫療設備,以及所持四川友誼、蘇州廣慈、重慶華健友方三家醫院帶來收入。

雖然在現有框架內,盈康一生並未涉足醫療保險板塊;以「海爾」為名開發的地產項目有限,更無從談起養老地產,但大生態中工業板塊的卡奧斯,以及創業板塊的海創匯持有從事保險業務的眾淼創科的股權。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設定,大健康行業主要涉及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服務、健康保障及相關三大板塊。截至目前,盈康一生已經直接或間接完成對大健康三大板塊的全面布局。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萊士主要從事血液製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等產品。按照板塊劃分,屬於醫療產業中生物藥的一部分。換言之,通過本次收購,海爾拓寬了醫療產業板塊的布局。

海爾集團回復表示,目前海爾在大健康產業打造盈康一生,布局生命科學、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三大方向。在血液製品領域,已推出-196℃-8℃全溫域解決方案和冷鏈運輸設備等眾多產品,完成收購後海爾能夠進一步完善血液製品產業鏈。

表面上,完成收購意味著盈康一生旗下上市平台從2個變成了3個;深層次,盈康一生可以更直接向內部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上海萊士成了盈康一生解決方案理想的試驗田。在大健康生態內部,建立了一套內循環系統。

這樣的內循環,海爾已經有了成功經驗。第六屆進博會上,海爾曾展示綜合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以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智慧醫院使用場景。某種意義上,上海萊士不過是一個新的使用場景。

因此收購上海萊士,絕不是「1+1」與「2」比大小的數學問題,而是要在海爾的生態培養皿上,到底能夠結出怎樣果實的學問。「我們希望通過合作實現協同成長,提升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的綜合競爭力。」海爾集團官方表示。

125億元代表了什麼

拓展一處使用場景,或者添加一套內循環系統,就能概括這125億元的全部嗎?

海爾生物半年報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其向醫院、高校、科研機構、疾控中心,尤其是華蘭生物等血液製品公司,以及血漿站等衛生機構有過合作,產品及解決方案應用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只為增加上海萊士一個場景,花掉125億元,顯然是說不通的。

那麼上海萊士到底哪裡值錢?這要將其放到血液製品行業的坐標系觀察成色。

「起步晚、技術能力不足、血量儲備不足,中國血液製品企業與國際巨頭存在這三方面差距。」大健康領域專業人士張朴(化名)結合宏觀經濟研究機構MRB的報告,介紹血液製品行業:早期全球血製品行業有超過100家企業,隨著行業淘汰不斷深入,目前只剩下不到20家企業。

按照「剩者為王」的邏輯,這些企業在技術能力上都有過人之處,而且CSL Behring(1916)、Baxter(1931)、Grifols(1909)等企業成立較早,血液製品儲備上非常充足,全球市場占比約80%-90%。

國內血製品企業經歷同樣的兼并、收購、重組,目前有不到30家具有生產資質的血液製品企業,其中上海萊士、華蘭生物、泰邦生物等大型血液製品公司為第一梯隊,派林生物、博雅生物、衛光生物、博暉創新等為第二梯隊。

疊加一直以來主管部門執行極為嚴格的要求,血液製品行業供給側呈現高技術門檻和高競爭壓力的「雙高」特點。

對比之下,需求側同樣呈現出「雙高」特點——高需求量、高增長空間: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人血白蛋白、靜丙、凝血因子VIII人均使用量分別為411g/千人、21.4g/千人和0.8 IU/人,均遠低於同期的美國(665g/千人、340.4g/千人、4.7IU/人)。

「供給側產能有限,導致人均使用量並不高,其實市場需求非常迫切。」張朴表示,血液製品資源供需明顯不平衡。不過在監管部門的監管與調整下,血液製品價格始終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沒有受到外部因素影響。

根據東海證券發布報告,即使2022年初廣東區域將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I、人纖維蛋白原等納入集采名單,也沒有影響到相關血液製品的價格,中標價格與2022年各省的掛網招標均價較為接近,沒有出現明顯下降。

結合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2027年中國血製品行業市場空間將有望提升至780億元左右,2022至2027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1.6%。由此可見,上海萊士並不缺少快速成長的想像空間。

何況近一段時間內,二級市場仍處在震盪調整階段,眾多企業觸及階段性市值的低點。或許9.405元的每股轉讓價格較發布公告時的8元,溢價17.56%的結果有些高,不過站在動態發展的立場上,這個價格是海爾可以接受的。「海爾看好上海萊士長期發展。」海爾集團回復表示。

變量

即使以面向未來的視角,兩家公司合作同樣具備想像空間,主要體現在一個「不可替代」以及一個「快速替代」上。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2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升血液製品供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合成生物學等創新技術提升產能的設想隨即出現。目前,全球範圍內眾多科研機構已經啟動針對合成血液的研究。

根據麥肯錫發布研究報告,預計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學每年帶來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8至3.6萬億美元。一旦合成生物學在血液製品領域取得關鍵突破,很有可能改變行業的傳統運行邏輯。

國內某生物合成藥企工作人員周文(化名)表示,基於理論出發,合成生物學能夠生產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血液製品。而且隨著需求量的不斷增長,邊際成本還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比較明顯的下調。

「問題在於,即使成本已經下調,通過生物合成學生產血液製品的成本仍然很高。」周文告知,合成1個單位的血製品,傳統低溫乙醇法與生物合成法的具體成本上差額,屬於企業核心機密,不方便外泄;不過可以明確的是,二者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即使降低邊際成本仍然難以落地。

既然生物合成法在血液製品行業推行仍需時日,傳統的生產流程就不會改變,這也決定著以上海萊士為代表的血製品公司,仍然具備不可替代性。

至於「快速替代」,主要指的是國產替代的快速推進,能否把握這個機會主要看海爾的能力。

某衛生機構負責人伍穎(化名)表示,截至目前,當地縣級婦幼衛生院及下級衛生院等部門仍未設置血液製品運輸、保存、使用等設備,僅縣醫院具備一定能力。一旦病患需要使用儀器,均需要統一到縣醫院相關科室。

因工作原因,她曾經參與病患的輸血任務,接觸到相關設備。整個診室內的設備普遍為進口產品,需要專人操作。「這些領域幾乎被西門子、GE、飛利浦等國際廠商占據。」伍穎表示。

海爾集團官方表示,盈康一生致力於高端科研設備、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及應用,在血漿血液成分採集、存儲、製備、冷鏈運輸及臨床應用等領域已形成產業生態。

「通過與上海萊士互動,了解血液製品行業對關鍵醫療器械的訴求,從而推出更多具有針對性產品;同步藉助國產替代的『東風』,拉動業務專有設備銷售業務,或許也是海爾收購上海萊士的原因之一。」張朴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5bfc3e1a31c70e92c43e3831bd9b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