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趙子坤
編輯/ 董雨晴
今年夏天,機器人賽道擠滿了大佬。
馬斯克一早預告的Tesla Bot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還沒登台,雷軍就急忙推出了小米的CyberOne(鐵大)。
大洋彼岸那頭,家電巨頭戴森投230億元建研究室,剛發話要在十年內推出家務人形機器人,三個月後,亞馬遜就收購了掃地機器人的鼻祖品牌iRobot,隨後,現代宣布斥巨資4億美元,成立波士頓動力人工智慧研究所。
頭部公司的接連動作也點燃了市場熱情。券商機構紛紛發文研究,特斯拉要兩年內量產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哪些公司能吃肉?
「要談量產,5-10年可能性還比較大。」一位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馬斯克撂下的話,確實在業內掀起波瀾,但多數人仍抱有疑惑,最大問題是: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前景在哪兒?
人類世界到了需要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階段了嗎?
小米學人,意在造車?
「從去年的狗,到今年的人,BTW19個關節…還是祝賀吧,至少雷總還有跟追隨的意識。」
8月11日,小米的「鐵大」手舉一朵花搖搖晃晃走上台來,跟雷軍來了一段俏皮對話。發布會結束沒多久,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CEO周劍就發了朋友圈如此評價道。
他所說的19個關節,指的是小米這款人形機器人使用的關節數。一般來說,關節數量多,機器人的靈活度、自由度會更高,能做出更流暢的動作。
相比下,特斯拉預告9月底推出的「擎天柱」,用了40個關節。
「很明顯,小米是跟著馬斯克的思路在走的。」一位機器人企業資深人士說。
小米鐵大海報/視覺中國
上述人士透露,小米這款機器人所用到的技術並不複雜,早在2017年,國內頂尖大學研究的技術就可以實現在室外小跑。
世界領先的機器人企業波士頓動力,採用的是液壓方式,能完成「跑酷」、跳躍,甚至後空翻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相比下,電機驅動的「鐵大」,走起路來一頓一頓,步調慢吞吞,「像膝關節不好的老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留給行業的疑問是,跑起來,然後呢?在這個夏天,多家公司一擁而上做人形機器人,甚至馬斯克給出了量產時間表,多年難商業化落地的機器人賽道,似乎是又要重新熱鬧起來。
「對圈內人來說,這連『秀肌肉』都算不上。」一位機器人企業內部人士向AI財經社分析,去年小米發布的Cyber Dog爭議還更大一些,「如果今年能推出技術更迭的機器狗2.0版本,還能讓人覺得有點東西,這又一下換了模子,只能是噱頭。」
儘管沒有量產計劃,且成本高達六七十萬元,但小米的「造人」計劃還是引爆了資本市場,多隻概念股持續井噴,多家券商接連發報告推薦起產業鏈上做機器人零部件的企業。
一時的熱炒也引來了業內人的反駁。機器人獨角獸公司達闥CEO在一場分享會上說,近期多家券商推薦的相關人形機器人概念股,提及了減速器、控制器和熱管理領域多家上市公司,他認為這些「談不上是人形機器人供應商」。
不過,按照機構們的分析,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占整機成本70%,如果人形機器人真能實現量產,的確將打開全球萬億級藍海市場。
而且,車企造「人」的邏輯很順暢。何小鵬和馬斯克都在不同場合說過,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能遷移到人形機器人上。
特斯拉之前已透露,Tesla Bot「擎天柱」頭部將配備與自家汽車相同的智能駕駛攝像頭,並與汽車共用AI系統——換言之,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延續了以視覺為主的傳感技術路線。
「如果說,以前的汽車是沙發+四個輪子,是一個典型的工業產品。智能車,本質上是一個AI+四個輪子的移動空間了。智能車,也就成為了AI的一個應用場景,這裡的AI應用,既包括自動駕駛,也包括感知和識別用車場景/用戶意圖等,這個時候,車和機器人的邏輯更接近。So.Car創始人張曉亮向AI財經社介紹,「智能車企搞智能車的同時,也在搞機器人就很符合邏輯了。」
「先在智能車上把投資收回來,這樣可以大幅降低不那麼明朗但有想像空間的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投入風險。」張曉亮說。
也因此,有意入局造車、並豪言要在2024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梯隊的小米,用這樣一種方式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也不足為奇。發布會上,雷軍也說,CyberOne上的多項技術如空間重建都來自自動駕駛部門。
難盈利的機器人企業
「我們這兩年就是強調要紮實落地,強調真價值。」一位機器人企業內部人士向AI財經社分析,「小米的人形機器人,更多是個品宣(品牌宣傳)功效。」
此前,該公司也做出過概念型機器人,在海外口碑不錯,但因落地場景、定價、稀缺性等多方面原因,銷量未達到預期後減產。
「現在像科沃斯、石頭科技這些市值高的,都是能生產真正解決剛需的、替代人工勞動力(的產品)的。」上述人士說。
事實上,今年以來,就連普渡、擎朗等服務機器人的頭部公司,也相繼被曝出人員優化。真正能夠走向市場的、可落地的,還是穩定性強的非雙足機器人。但即便如此,由於生產研發成本過高,目前市面上能實現盈利的企業屈指可數。
明星頭部公司波士頓動力,也在七年內三次易主,期間,一向家大業大的軟銀也不得不將其轉手他人。
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四足機器人SpotMini在軟銀集團公司的活動上展出/視覺中國
一隻能跑酷、跳高、後空翻的機器狗,離不開最尖端的技術,包括平衡控制算法、液壓驅動技術與感知、導航與傳感等技術。
但「炫技」之後,就要考慮商業化問題了。波士頓動力也不是沒做出類似嘗試。軟銀曾為了支持波士頓動力開發面向企業和消費者的商業化機器人Spot Mini,還投資了3700萬美元(約2.3億人民幣)。
但錢只砸了一聲響,就消失在無盡的研究數據中。
波士頓動力在技術上擁有絕對優勢,但是作為一個商業公司,它的價值卻在持續降低。2013年,波士頓動力被Google收購,2017年轉手給軟銀,2020年底,又轉給韓國現代集團控股,公司估值為11億美元,剛夠到獨角獸的門檻,估值較6年前,下降了66%。
回到國內來看,即便是機器人獨角獸公司達闥科技,對外宣傳的「雲端機器人」,2018年的營業占比僅為12.1%,2019年第一季度只有2.6%,主要收入還是來源於雲解決方案和智能設備。
因貴而退役
事實上,國內機器人賽道火熱的當下,人們熟悉的第一波人形機器人們已經「退役」了。
千禧年,阿西莫(Asimo)的出生,成為日本開創性機器人技術的象徵。這個兒童大小的機器人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還迎接過彼時到訪日本的歐巴馬總統、登上過美國晨間脫口秀節目,並組建了一支自己的舞團。
而在2011年,完成第七次系統更新換代後,阿西莫研究項目再沒有任何重大更新進展。直到2018年,本田宣布項目「死亡」,阿西莫正好18歲。
20多年間,阿西莫掌握了跑步、單腿跳躍、用五指比劃手語,從平底玻璃杯中倒咖啡到紙杯。憨態可掬的阿西莫一度成為人形機器人的經典形象:一個看起來不會產生「恐怖谷」效應的可愛夥伴。
最終形態的阿西莫有57個活動關節,可以輕鬆模仿人類跳舞,身體靈活度很高,電池續航可達40分鐘,還能用日漢英三種語言與人交流。
今年4月,本田汽車公司正式宣布阿西莫退役。此前,阿西莫一直在該公司東京總部的一個展示中心用步行和跳舞的方式向公眾展示機器人能力。但功能的落地可行性一直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難題。
機器人阿西莫在車展活動中/視覺中國
不到一年前,軟銀也重組了旗下的機器人業務(Softbank Robotics)。而早在2020年8月,軟銀已經停產了其最負盛名的機器人Pepper。這個曾請來馬雲、孫正義、郭台銘「三巨富」站台的機器人,讓軟銀一度負債2.74億美元。
Pepper以自然語言交互和情緒判斷為主要賣點,最初設計理念是陪伴人類,但銷售成績不理想。軟銀在2015年轉戰商用市場,哪怕如此,Pepper的功能簡單、體積龐大、產能低下等問題使其推廣困難重重,公司接連出現虧損。
這其實也揭示了機器人的一個循環邏輯:需要投錢研發,研發成本高,高成本無法量產,商業化前景不明晰,沒錢入帳做研發。
當下,消費級機器狗的應用場景,幾乎相當於一個昂貴的「玩具」。根據宇樹科技官網的資料顯示,機器狗的負載力在5kg,最大能達到40kg,極限狀態下能馱著人走。但顯然,很少有人真正用機器狗載人。而用一隻價格過萬的機器狗「運外賣」、「取快遞」不免過分奢侈了。
號稱銷量上千台、並已實現自負盈虧的宇樹科技,入局做四足機器人,已經是綜合考慮成本、穩定性、商業化前景共同作用的結果。
工信部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我國機器人行業仍處於虧損經營階段。尤其是2020年,規模以上機器人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26.9%,行業利潤率僅3.33%。就連滲透率、普及率更高的清潔機器人、工業機器人賽道,尚且沒有完全擺脫虧損,更不用說仿生機器人了。
也因此,馬斯克提出未來要讓機器人進入家庭,但反響各異。「以目前的技術來看,我們離進入家庭,目標還很遠,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有企業開始做了,是好事。」四足機器人企業雲深處CEO、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朱秋國說。
去向未來,何必人形
人類對機器人的感情,可謂是又慕又怕。人類既享受作為「造物者」的智力探索,又懼怕製造出有自主意識、不受人類控制,甚至最後反攻人類,搶奪本就為數不多的生存資源的可怖對手。
Robot,這個名詞來自一部名為《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捷克戲劇作品,是捷克語「Robota」(意為苦力)演變詞。一開始,人類的目的就是生產出更好用的「工具」,做枯燥、辛苦、乏味的工作,去替代和解放人類。但在這部劇的結尾,自我意識覺醒的機器人,接管了地球,毀滅了它們的創造者。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在萊昂納多·達·文西的筆下,繪製出了一種「發條騎士」,有類人的軀幹、手臂和可移動頭部。受限於當時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想像力,這款「機器武士」是靠風能和水力驅動。
直到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才算是製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人形機器人——Televox。雖不能走動,但它能「接聽電話」,回答簡單問題。隔年,倫敦工程展覽會上,能移動四肢,旋轉頭部、回應語音的英國人形機器人Eric展位,被慕名前來瞻仰「未來科技」的觀眾圍得水泄不通。但實際上,Eric根本不會說話。它的聲音是提前錄製好的。
十年後,西屋公司在Televox的基礎上,製造出了「摩託人」Elektro,由電纜控制,能行走,會抽煙。許多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個類人機器人——起碼,能像人一樣動起來了。
1972年,日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製造出的WABOT-1機器人,是世界上第一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能用日語與人交流,能抓握和運輸物體。後繼者WABOT-2還能夠讀取樂譜並彈奏電子鍵盤。
而自2000年發布以來,阿西莫(ASIMO)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是第一款能夠運行,跳躍和使用樓梯的雙足機器人。但世上也只有一個阿西莫,它作為日本科學技術能力的綜合展現,穿梭在各種展會間,成為享譽世界目光的「吉祥物」般的存在。
而波士頓最富盛名的人形雙足機器人Atlas,也根本就沒有投放市場的打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只是為真正有應用前景的四足機器人做技術積累和探索。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宇樹科技展出了130台「機器虎」/視覺中國
宇樹科技曾和百度合作,想要找到嘗試機器狗的落地場景:導盲犬。研髮結果是,只能在路況簡單的特定場景做展示。沒有「大腦」控制,機器要自動識別複雜的路況,並做出反應,規劃正確、安全的路線,依舊很難。而且,一隻機器狗的價格遠高於培育一隻真狗做「導盲犬」。回到最後,距離投入實用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總而言之,人類的強大是因為發達、精密的大腦,而不是人類的體型。無論是四足還是兩足機器人,如果只有外型相似,找不到可落地的實際應用場景,機器人終究也只能成為展會上的「吉祥物」,企業的「明星招牌」,小區孩子王的「社交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