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生態警務 「警察藍」守護「生態綠」
八百里太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漫步南太湖湖畔,青山、碧水、藍天交相輝映。
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以「專業帶動、全警行動、部門聯動、群眾發動」為方法路徑,以生態警長、生態聯勤警務站、生態警務協同智治應用「三項建設」為載體抓手,護美綠水青山、護衛金山銀山的現代警務模式,讓山更綠、林更美、水更清的美麗畫卷在湖州大地徐徐展開。
「生態警長」成為全域覆蓋的護航體系
長興水口是茶文化聖地、生態旅遊鄉,因紫筍茶、金沙泉而聞名,曾經也發生過毀林種茶、毀林建園的情況。
生態警務建設啟動以來,長興縣公安局水口派出所社區民警沈建華有了新的身份——林區警長。
在沈建華看來,所負責的顧渚山面積大、山多、林密、古道蜿蜒。為全面掌握情況,他走遍了山林里的角角落落,畫出了古道地圖、生態地圖、農家樂地圖,翻開生態地圖,標註著各種生態要素和重點關注的森林火災隱患點、污水排放隱患、安全隱患等,每個點位都要走訪排查到,確保堵上每一個漏洞。
林區警長在巡山
山林間有警,湖邊也有警。
2013年,湖州公安就在全省最早推行河道警長,繼續不斷完善守護生態發展格局,「警長制」從原先的環境領域延伸到食品藥品、智慧財產權等多個領域,圍繞河道、湖泊、林區、礦區、市場、路段、項目、景區等重點區域,布建「八大警長」2185名。
2022年,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生態警長,實現全市7373條9380公里河道、153個湖泊、157個水庫、113個農貿市場、主要林區、礦區、路段及市重大工程全覆蓋,形成具有湖州公安辨識度的基層生態全域覆蓋的護航體系。
南太湖公安分局楊家埠派出所的社區民警陳飛是第一批「生態警長」,他的足跡遍布西塞山的林區田野和轄區的住戶人家,山林里的動植物他一望而知,大路小道他瞭然於胸,群眾有什麼話也都願意跟他說。
「陳警官,聽說最近能買到新鮮的太湖野生魚蝦。」7月末,在一次走訪中,群眾謝大姐在閒談時向陳飛反映。
「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正式進入10年禁捕期,怎麼還能有野生的魚蝦呢?」謝大姐的閒談引起陳飛的關注,他和戰友連續半個月在西苕溪沿岸展開排查、蹲點守候,一天凌晨,蘆葦叢中傳出晃動的燈光,幾個身影正在往岸邊拖拽漁網,陳飛和戰友當場將5名正在涉嫌非法捕撈的犯罪嫌疑人抓獲,查獲百餘斤魚蝦和一批捕撈工具。
生態警長與綠水青山相伴,守護著一隅山水,堅定不移築牢綠色生態屏障。
生態聯勤警務站凝聚綜合保護治理合力
生態警務重視部門間的聯勤聯動和共建共享,通過力量整合、系統融合、數據耦合、機制契合、平戰結合,凝聚起各部門開展生態環境綜合保護治理的最大合力。
生態聯勤警務站就是生態警務的一項變革性工程,湖州公安與生態環境、市場監管、行政執法等部門聯合建立15個生態聯勤警務站,著力構建生態治理新機制,破解「基層執法力量薄弱」「部門多頭分管突出」「問題難以徹底根除」等難題。
生態警長陶林龍巡查賦石水庫
安吉縣的賦石水庫有著「浙北第一庫」美譽,是湖州市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也是包括有著「鳥中大熊貓」稱號的中華秋沙鴨在內的眾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青山竹林、碧波盈盈,賦石水庫生態聯勤警務站站長呂洪良卻無心賞景,「有群眾反映,疑似發現有人在放地籠,我現在去看看。」 呂洪良和生態環境等部門執法人員隨即出發。
通過建立賦石水庫生態聯勤警務站,公安、生態環境、水利、綜合執法等部門聯勤聯動,構建涉環領域違法犯罪線索「」發現上報—流轉—處置—答覆」的閉環管理,實現了由單打獨鬥向齊抓共管的轉變。
生態聯勤警務站通過實行「1+N+X」入駐模式,實現出警到達現場用時大大減少,環境問題處置效率顯著提升。還可以開展矛盾調解、政務服務、科普宣傳等活動,通過「站長直播」「進站說法」等新媒體傳播形式,形成「一站一品」多元化治理新格局。
生態守護的範圍不斷擴展,2021年9月,在浙蘇兩省交界處,織里公安分局在喬漊村建立長三角首個跨省生態聯勤警務站——喬漊生態聯勤警務站,織東派出所和江蘇吳江七都派出所和兩地的生態環境、應急管理、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入駐,常態化開展警務聯勤合作。研發「織里凈·鋁灰全流程監管」應用場景,對蘇浙兩省交界處周邊18家鋁企生產線全流程監管,實現鋁灰非法處置「零發生」。
長三角首個省際生態聯勤警務站——喬漊生態聯勤警務站
湖州公安還建成浙江首個環偵作戰分中心,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煙草等多部門常態入駐,推動生態守護由「單打獨鬥」向「行刑共治」轉變,協同破獲全國首例違法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污染環境刑事案件,被聯合國環境署收錄為典型案例。
生態警務協同智治應用賦能實戰工作
2023年上半年,南潯公安分局成功偵破吳某某等人污染環境案,抓獲犯罪嫌疑人44人,涉案金額1000餘萬元,繳獲涉案廢鐵桶500餘噸。犯罪嫌疑人未辦理營業執照,未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手續,未取得危險廢物許可證的情況下,通過多名廢鐵桶販子從多家源頭企業非法收購廢鐵桶,運至加工窩點內,以破碎、拆解、壓平、打包的方式非法切割處置後進行售賣。
「案件的成功偵破,離不開『生態警務協同智治應用』,從信息獲取、彙集數據、分析研判,全鏈條進行了支撐。」辦案民警說。
民警在安吉余村執勤
近年來,浙江省公安廳全面推進「公安大腦」建設,湖州公安把智慧警務建設作為賦能生態警務、提升核心戰鬥力的「一號工程」,提升戰略、變革、組織「三大能力」,全力打造「芯大腦+雲眼睛+智手腳」模式,探索研發全省首個以生態守護為主題的智治數字化應用,構建具備核心戰鬥力的現代警務新模式,依託應用分析研判,賦能實戰工作,為生態治理注入不竭動力。
借力「公安大腦」,湖州公安建立1個生態治理數據艙,歸集11個部門及網際網路數據81類5.8億條,形成了三個專題庫,通過搭建要素、防範、處置、辦案四大協同板塊,打通與行政部門的執法銜接,實現了「上下貫通、左右連通」。通過「凈水、凈林、凈土、凈廢、凈市場」等五大領域子場景,整合五大類情報線索來源,規範業務流程,指令落地核查,真正做到「要素一屏管控、風險一網感知、聯勤一鍵響應、執法一鏈貫通」,賦能實戰工作,為生態治理注入不竭動力。
湖州公安將更加突出體系化布局、整體性推進,以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五全體系」(全民參與守護體系、全鏈閉環護航體系、全域聯動協同體系、全時在線智治體系、全美樣板話語體系)為總體運行架構,實現市、縣、所、站縱向到底,警種部門橫向到邊,打、防、治、服業務鏈條環環相扣,一體化推進,打造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公安版」,全力助推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典範城市。
來源:中國警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