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23-10-15 19:12·職場火鍋
雙休日在家裡休息,彌補一周上班七天透支的身子。突然,有人備註老同學加我的微信,通過後才知道對方是十年未見過面的老同學大林子。
大林子是大學同學,屬於上基礎課的大班同學,在200人的大班裡,大林子並不顯眼,甚至可以說是沒啥存在感,所以,我們之間的交情僅限於同學這個概念上。大學畢業十年,我倆從未相聚,偶爾的同學聚會也沒見他參加。
大林子加了我的微信,生硬地寒暄了幾句,話鋒一轉就說,我開車把人撞了,需要當場賠5000元私了,我現在沒帶錢,手機里也不夠,懇求老同志給我轉5000元救急,否則,對方就要報警了,我剛才喝了一點啤酒。
大林子在大班裡沒有存在感,主要原因是他的躲避,而不是同學的冷漠。大林子的家境不是很好,可能是內心有些自卑吧,不太與同學交往,刻意躲避集體活動,有意識「透明化」。
其實,我們同學對他還是很友好的,他有些困難還是我主動幫助他解決的,但倆人的關係處理得始終是不咸不淡的,畢業之後,他主動消失了,只在同學大群里見過他的微信號,但誰也沒添加誰,處於從不聯繫的狀態。
這次,大林子突然加我的微信,開口就借錢,雖然借的不多,但總感覺怪怪的。其實,5000塊錢不大也不小,對知根知底的親朋好友順手也就轉了,但對多年未見的老同學還是保持一點警惕,怎麼也要核實是不是同學本人,會不會冒充同學的騙子,不能隨隨便便讓5000元打水漂吧。
我沒有著急回復,而是先給班長打了電話。班長一聽就著急了,告誡我千萬不要給他轉錢。我說此人是不是冒充的?班長說,他倒不是冒充的騙子,跟騙子還差不多。這小子騙同學一波又一波了,你只是第三波而已。
聽了班長的話,我才知道,大林子利用同學身份已經「變現」了三波,因為我並不是他認為關係比較好的第一波和第二波同學,所以,我才有幸躲過了前兩波的「變現」。班長屬於第一波,那一次,大林子也是開車撞了人,當時讓他轉2000元救急,班長想都沒想就轉了,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班長後來也是跟同學聊天時知道的,有的同學給他轉了四五千元,有些肉疼,事後問他要,就被他拉黑了。班長這才明白大林子就是一波又一波地向同學借錢,數額不大,理由都是救急,不是看病,就是撞人,一般同學看在友情的面子上就轉了,凡是讓他還錢的同學都被他拉黑了。
因為這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同學也不好廣而告之。幸好我主動詢問班長,班長這才告訴我。我搞明白了情況,對大林子這種行為深惡痛絕,準備給他一個教訓,我發微信問他1萬夠不夠?他激動地說,太好了,越多越好。我給他發了一個一萬的麻將牌,他立即就把我拉黑了,我也長舒一口氣。
後來跟班長聊天,我們共同總結三個真相:
【1】有些同學關係註定走向冷淡,拒絕他不必內疚。
有些同學關係,正如老酒一樣,愈久彌香;也有一些同學關係,正如漏氣的白酒,越來越淡。這種「淡了」並不單指友情淡了,而是同學關係已經不能約束什麼了。學校環境就是一種「約束」,同學之間互相會幫忙,比如借錢不還,都在一個學校這個「約束」里,他就會被孤立。畢業走向社會後,完全是開放性的環境,借錢不還,同學友情是約束不了什麼的,你也沒辦法。
【2】把同學關係當一次性資源的人,要及時止損。
同學走上社會和職場後,如果還有密切的交往,說好聽的是念同學友情,說難聽的就是以同學關係為紐帶進行資源交換。同學關係維持比較好的,往往是資源交換上比較穩定的,你幫我,我幫你,互相經營。如果有人像大林子這樣把同學關係當作一次性資源利用的,對方也不會給他第二次機會。
【三】同學只是身份,經長期經營後才會變成朋友。
同學就是同學,不是朋友。很簡單,同學的身份是入學決定的,自己沒得選。朋友不是強制安排的,而是雙方互相選擇的。所以,被學校分配在一個班級的同學,經過四年後,有的同學變成朋友,有的同學還只是同學。所以,當我們走上社會和職場後,還是「同學」身份的同學,你拒絕他不要有什麼心理負擔,只有變成「朋友」的同學才值得互相經營、長期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