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逆勢擴產的是是非非

2023-11-16     全球財說

原標題:通威股份逆勢擴產的是是非非

作者:高珊

出品:全球財說

產能「過剩」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最終還是落下了。

11月15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中國光伏行業確實存在一定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風險,但總體屬於行業發展正常範圍。

隨著三季報的披露,產能過剩問題也體現在了業績之中。

部分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還能穩住增長的公司,到了第三季度,最終還是撐不住大幅下降。

其中最受關注的公司之一,矽料巨頭通威股份三季度營收、凈利潤雙雙下降,且跌幅均達到了2016年以來之最。

業績驟降,仍逆勢擴產

2023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的營業收入為1114.21億元,同比增加9.15%;歸母凈利潤163.02億元,同比減少24.98%。

具體到第三季度,通威股份收入373.52億元,同比減少10.52%;歸母凈利潤30.31億元,同比減少68.11%。

2020年以來,在國內政策、國際局勢等眾多因素的催化下,尤其是2022年,財政、金融等領域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政策頻發,產業鏈坐上了增長火箭,各大廠商紛紛開足馬力擴產,但與此同時,市場上「產能過剩」的聲音始終未停過。

由於矽料的擴產周期長於下游矽片、電池片等行業,導致在裝機需求大幅增長時越發供不應求,2022年矽料價格一度攀至30萬元/噸以上。

但進入2023年,此前新建的產能逐漸投產,供需關係改善,矽料價格也逐漸走低。

11月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發布的N型料成交均價已經來到7.52萬元/噸,復投料、單晶緻密料、單晶菜花料成交均價分別為6.97萬元/噸、6.79萬元/噸、6.50萬元/噸。

而近幾年多晶矽已經成為通威股份增長最重要的引擎。2022年,通威股份多晶矽及化工板塊收入618.55億元,占總收入的43.72%,毛利率達75.13%。

作為矽料龍頭的通威股份,在過去一年獲取了產業鏈中的大部分超額收益,如今業績下降更多是理性回歸的結果。

根據同花順統計,截至2023年8月底的6個月內,33家機構預測通威股份2023年凈利潤均值為191.22億元。

市場早有預期,但三季報出爐後,西部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等機構還是先後下調了對2023年全年業績的預測值。

根據同花順,截至11月15日的6個月內,30家機構對通威股份2023年凈利潤的預測均值為182.96億元,預測值較去年實際凈利潤同比下降28.88%。

10月30日,矽料巨頭大全能源發布了一份推遲擴產計劃的公告。公告顯示,受市場環境、供需關係等客觀因素以及公司實際建設進度的影響,公司決定將「二期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矽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延期至2024年第二季度。

這份投產計劃是大全能源在2021年12月拋出,一期10萬噸多晶矽項目於2023年6月達產,二期原計劃於2023年底建成投產。

就在這個眾人都認為是下行周期開始的時刻,通威股份卻依舊在擴產。

三季報顯示,2023年2月、6月、8月,通威股份分別通過了三起議案,擬分別投資60億元、105億元、200億元,建設年產12萬噸高純晶矽及配套項目、25GW太陽能電池暨20GW光伏組件項目,以及兩項16GW拉棒、切片、電池片項目。

除組件項目外,其餘均預計於2024年建成投產。

有關此輪擴產的邏輯,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劉漢元表示,2023年下半年、2024年上半年會是第一輪相對過剩的時點。2024年半年甚至全年多晶矽會供過於求、處於可能的價格低點和盈利低點。

在此期間,公司矽料計劃2024年能實現調試投產,2025年完成擴產。

等到此後供需關係發生變化,擴產的產能或能在小波段上行期獲利。

進軍組件市場,屢次低價中標

通威股份的擴產計劃並不局限於晶矽,還包括矽片、電池片、組件項目等下游延伸,理由也很明顯,從價格走勢來看,越向下游曲線越平滑,波動幅度越小。

圖片來源:東興證券

2022年8月,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陽能以58.27億元的投標價格成為華潤電力第五批3GW光伏組件集采第一候選人,低於同場競標的隆基綠能近2.4億元。

而此次通威太陽能的低價出擊成為「導火索」,直接帶崩了次日的大批光伏股。

2023年6月,劉漢元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採訪時曾表示,在布局光伏組件業務的問題上,沒有給團隊提具體目標,只是提醒了三點:第一,在這個時候進去要站得住;第二,要對行業的商業生態產生最小衝擊;第三,要可持續。

但從結果上看,通威股份還是保持了一貫的「要做就做第一」的豪氣,根據產能規劃,其組件產能將在2023年底達到80GW,而2022年全球組件出貨量第一的隆基綠能單晶組件產能85GW,出貨量約46GW。

如此大規模的產能如何消化也成了一個問題,而低價競爭顯然是捷徑之一。一位通威高管指出,目前剛進軍光伏組件板塊,價格偏低,但並不是最低。

劉漢元在採訪中曾提到:「合理控制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是從業者的共同責任。」

「我們的電池和多晶矽反而是行業里較高的價格,包括光伏組件也會加這一條,至於什麼時候加、什麼時候傾斜,會根據管理和戰略需要來調配。」

顯然,現在還不是傾斜的時候。

11月13日,國投若羌縣90萬千瓦光伏市場化併網發電項目光伏組件設備採購(第二批)候選人公示,其中通威太陽能投標報價10.41億元,位列第一候選人,報價低於同為候選人的晶科能源和協鑫集成的10.55億元、10.47億元。

事實上,看矽料或其他產品的過剩、平衡還是緊缺,最終仍需要看未來光伏裝機量或終端需求量。

據不完全統計,「十四五」期間有明確規劃的28個省、市、自治區計劃新增光伏裝機量約370GW,截至2023年7月僅有6省進度過半,仍有較大的空間。

但在近幾年光伏企業不斷跑馬圈地下,一些光伏項目出現了指標空轉等問題。

根據《華夏能源網》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全國擬被廢止的光伏項目超過150個,規模超過15.2GW,占2022年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的17%。

集中式光伏的用地問題、分布式光伏的併網問題、規範問題等仍有待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光伏巨頭不同,通威股份除了光伏還有農牧業務做支撐。

雖然現在市場已經習慣於將其歸類於光伏行業,但實際上通威股份從未放棄過發展老本行農牧業務,近幾年一直在推進「漁光一體」。

2022年,通威股份農牧業務收入316.46億元,同比增長28.69%,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當年該業務毛利率僅7.89%,比上年減少1.59個百分點,而2017年-2021年該項目的毛利率分別為14.32%、14.05%、12.57%、10.68%、9.48%,到2022年已連續5年下降。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beef72c106363ee51d9e5c2b3c5e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