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糖」後關鍵階段,廠家不壓貨一年白玩

2023-04-17   快消

原標題:「春糖」後關鍵階段,廠家不壓貨一年白玩

文丨關三

3-5月是飲料企業最為尷尬的時節,向前沒有CNY銷售良機,向後還不到銷售旺季。可距離銷售旺季也沒太多時間了,因此為了防止旺季無貨供應,這個時候就要開足馬力來生產產品。

然而,這個時候生產的產品明顯是高於市場動銷的,那麼,企業往往會自己租個倉庫,來存放多餘的產品。這樣的結果就是讓企業在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上又加了一道,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贏利能力;同時,因為贏利能力差,企業能夠在終端使用的費用也會下降。

這就讓很多企業看起來銷量還可以,但利潤不高;旺季是賣斷貨,感覺很不錯,但其實是淡季沒準備好銷售。

把貨弄到經銷商倉庫

我們說3-5月的尷尬就是天氣要熱不熱,偶爾還給你回到冬天,這讓產品的銷量極為不穩定。所以,業務去終端鋪貨,店老闆的說法都是:銷售旺季不到,動銷不好,沒人買,再等等。

其實,旺季不到,消費者真的沒需求嗎?確實,需求不如高溫天氣,但不代表沒有消費的意願和能力,衝動性消費總是有需求,可之所以你的產品沒動銷,不是因為你的產品不好,而是因為那些大公司已經鎖牢了消費者的需求。

為何這樣說?正是因為農夫山泉、康師傅們都已經開過了水頭,基本把終端「塞」的滿滿的。在淡季需求有限的時候,終端店老闆肯定要把這些已經塞進去的貨消化掉,把你的產品放一放。所以他們說,再等等,等天氣熱。真實的意思就是,「等我把這些大戶的產品消化消化,等旺季了再補充下你們的產品」。

這樣的結果就是這些能「壓」貨的大佬們在淡季業務整排面的整排面,割箱的割箱,整冰箱的整冰箱;相反,你自己的業務也是走市場,但要排面沒排面,要陳列沒陳列,企業工資不少發,業務也看起來勤勞,但就是沒直接的效益。你問業務,業務也說,還不到旺季,沒有迴轉。等旺季來了,一切都好。

於是,總部為了保證旺季的銷售,天天生產,把自己的倉庫裝滿,還要去外租倉庫。為什麼?因為不動銷,所以,經銷商不進貨。

可是,企業有沒有想過,這個時候應該做的事,不是把自己的倉庫裝滿,而應該把經銷商的倉庫裝滿?旺季賣斷貨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那是因為你在淡季沒有布好局。想一想,做飲料的企業,你自己的倉庫到經銷商倉庫再到終端快,還是直接從經銷商倉庫到終端快?顯然,是後者。

淡季,經銷商倉庫沒有你的貨,到旺季加足馬力發貨,經銷商還說,到旺季我可以「貨不落地」——就是你的每一次起發量,我找幾個二批就把貨分下去了,都不用進我的倉庫,大量節約了經銷商的倉庫成本和搬運成本。

這基本上就是經銷商淡季不用租倉庫,旺季貨不用進倉庫,確實大大節約了經銷商的成本,讓經銷商的利潤有所提升。可這樣的方式方法,對於企業來講,卻失去了銷售的先機。我們說快消企業是沒辦法做到企業終端直營的,你必須要經歷經銷商這一環。那麼,如何利用好經銷商的資源?真的只讓經銷商做個打款中轉站嗎?

有朋友說,小三你這又是讓企業對經銷商不仁道的「擠壓塞」,都什麼年代了還用這麼落後的手段。

我們要明確一點,「擠壓塞」並不是讓企業死亡的原因。我們看一下那些被外企收購的國內品牌,大家都會發現一個特點,但凡被外資收購的國產品牌,只要創始人團隊離開了,那這個品牌也就等於要「死」了。無論是樂百氏還是後面的銀鷺,亦或更早的一些品牌。

我們分析說,是因為這些品牌本身在終端各種壓貨,提前透支市場。而外企到來後,按市場規律去經營管理,但市場恢復不了。於是,外企只能退出,再轉手賣給國內的企業來接盤。

提前透支市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壓貨、塞貨了。也就是這些品牌,在壓貨、塞貨的時候,反而給人一種市場越做越大的感覺——如果沒有發展前景,沒有外資會願意收購。但收購後,你不壓貨、不塞貨了,反而市場越來越萎縮,甚至直接「死亡」了。

旺季之前,「策略」性壓貨

我們說,壓貨並不會讓產品「死亡」,給產品最大傷害的是竄貨、亂價、價格倒掛。

以涼茶為例。最近這兩年,加多寶的品牌力是遠遠低於王老吉,銷量自然也不如王老吉。但有些做王老吉的經銷商反而開始傾向於去代理加多寶?為什麼?因為這兩年加多寶給經銷商最大的動力就是產品價格不到掛。保證經銷商打款價與出貨價有2元的利差。其實,這個利差並不算大,但經銷商卻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

而王老吉,現在在市場的主動性更強,品牌力也更強,但在市場銷售政策的制定上,依然採用較為傳統的思路,促銷政策很多,可經銷商打款價卻高於出貨價,可能經銷商打款價48元,但出給終端價是45元。這就是因為批發搭贈促銷政策,讓經銷商出貨時需要把費用也折進去,就導致給終端的價格是比經銷商的打款價還要低。經銷商算這個帳的時候,又算不明白,這就有了各地因為批發搭贈力度不一樣,終端價格不一樣,而後竄貨什麼的又來了。

當然,帶來的結果是王老吉市場銷售份額比加多寶的更高。可很多經銷商盤算利潤,感覺還不如賣加多寶的利潤多。

我們再說說農夫山泉。提起「壓貨」,肯定少不了農夫山泉。基本上一到淡季,經銷商都是跳腳的罵,一到旺季,就說「銷售還行,鍾老闆對市場把握很好」。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因為農夫山泉的市場沒有亂價、竄貨這樣的情況發生。農夫山泉每個大區都會有一個商業聯盟,一種由經銷商組織的聯盟,每個經銷商都收一大筆的費用用做保證金,保證不低價、不竄貨。

事實上,現在很多企業也都收這種叫「保證金」或「誠意金」的費用。但企業收了之後的效果是什麼呢?往往考慮經銷商的體量與任務量,根本不敢處罰經銷商,這就讓經銷商變得有恃無恐。所謂的竄貨,被抓也就是把業績劃到被竄的區域,如果抓不到或者你不敢處理,那經銷商就會有很大的收益。

而農夫山泉的處理方式是經銷商自己組織自己收錢,自己管理,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是經銷商,你傷害我的利益我就處罰你,與企業無關。所以,這樣的結果就是經銷商壓的貨再多,但並沒有亂價的情況。不僅沒有亂價,甚至很多區域經銷商還把產品加個0.5元出貨。

又有人會提出質疑,有新消費品牌去年銷售遇冷,就是因為經銷商、終端大量的塞貨。塞貨不是全部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產品利差之下,業務員給經銷商許諾的各種費用,讓經銷商覺得有利可圖才去竄貨;可產品銷售出去後,發現業務員許諾的費用兌現不了。導致經銷商不掙或少掙錢,這才讓大部分經銷商對品牌失去信心。

同樣,並不是把貨塞滿經銷商倉庫或是讓經銷商再租倉庫就是壓貨。通常,企業與經銷商是一個長期合作的關係,大部分企業都會給經銷商處理產品的額度。也就是如果你的產品接近臨期,會有政策幫助經銷商處理產品,因為這說明產品或者企業銷售遇到問題是企業的責任,沒做好保證經銷商動銷的手段,必然要承擔經銷損失。

快消行業都有一個起訂量,也就是貨車常用的4.5米-12米之間的數值。當經銷商的貨需求少,大家通常淡季是發4.5米這種起訂量的車,這樣是會大幅增加運輸成本的。可當你淡季時配好貨,給經銷商多以9米/12米的貨車去發貨,這個運輸成本也是降低的。

同樣,企業在淡季的生產線利用率也是低的,再加上租倉庫等等,這個成本累計是相當高的。這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淡季企業的生產線不飽和,旺季生產線各種冒火星生產。可當旺季的時候,也是全國用電高峰,這幾年旺季的限電等不可抗力,也讓企業即便在旺季也無法生產。

看起來是旺季賣斷貨,淡季貨不動,在你的糾結中,那些會把經銷商倉庫壓滿的企業則收穫了最大利益。

淡季就應該把貨放在經銷商倉庫,讓自己的生產線開工率飽和起來,這樣旺季來的時候才會有更大的銷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