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是對封建社會帝王權力無限大的體現。那麼既然權力如此大,是否帝王就可以絕對心想事成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比如我們都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後的秦始皇陵至今都沒有被發掘,不過,您聽說過秦始皇挖人古墓無功而返的事情嗎?
史書記載,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後,曾經多次到蘇州巡遊,名義上是巡遊,暗地裡卻下密詔緊急調集軍隊到蘇州,而士兵的任務不是打仗,而是挖一座古墓,但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而這座古墓就是闔閭(he
lv
二聲,二聲)墓,而闔閭就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吳王夫差的父親。根據《越絕書》,夫差為了給父親建墓,曾經徵集10萬民工,用大象運土石,穿土鑿池,因為父親闔閭生平酷愛寶劍,夫差用3000多把寶劍陪葬父親,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魚腸劍,因此此墓也被稱為劍冢,墓中金銀財寶無數,歷經三年闔閭墓建成。而帝王都怕別人盜墓,尤其吳王夫差害怕「伍子胥鞭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父親頭上,所以他絞盡腦汁想出了一招:在墓修好之後就放水淹沒了墓。
「寶劍配英雄」,這個劍冢是名副其實的寶地,就連秦始皇都動心不已。他調來大軍,在虎丘山上連續挖掘一個月,最後連古墓的影子都沒有發現,只能敗興而歸。兩千多年來,史書數次記載掘闔閭墓未遂的故事,比如西楚霸王項羽也曾派兵來挖墓,最後無功而返,慢慢的闔閭墓反而成了遙遠的神話傳說,只有考古學者還念念不忘這座虎丘山下、劍池深處的闔閭墓。
1978年10月在修葺虎丘園林時,曾將劍池水抽干,果然發現了一個「人」字形的地穴,寬約3米,可以容單人出入,與春秋戰國墓室形制非常相似,專家們據此估計這就是闔閭墓的墓門。闔閭墓的位置雖然確定,但是國家文物局為了保護墓中珍貴文物,規定不能主動發掘,除非出現盜墓、基建工程才能搶救性發掘,所以不論考古專家們多麼希望能夠一探究竟,也不能發掘此墓,況且挖掘此墓還需要抽干墓上面的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b0cade45699a6f4e56c29528bcdb8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