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首發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發表示標題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祠堂》,經作者授權轉發。
江西省修水縣的八賢祠是一座很特別的祠堂。不是說它歷史多麼悠久,規模多麼宏大,祭祀的先賢多麼赫赫有名,而是在民國時期重建好了後,當時民國最高層的蔣介石、李宗仁、孫科等十多個政要為八賢祠題詞、作記、寫像贊,這種情形在全國祠堂里也很少見。
修水縣歷史上先後稱分寧、寧縣、寧州、義寧州,民國三年(1914)改稱修水。修水縣地處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水上游,北擁幕阜山脈,南挽九嶺山脈,西連湖南平江、瀏陽,北毗湖北通城、崇陽、通山,東、南與本省武寧、靖安、奉新、宜豐、銅鼓為鄰。修水山川秀美,人傑地靈,自古就是號稱上望的泱泱大縣,素有「濂溪弦鐸之地,山谷桑梓之邦」之稱。歷朝歷代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尤其是有宋一代,修水就考中了進士152人,僅華夏進士第一村——杭口鎮雙井村就有進士48人,舉人則不勝枚舉。在這些進士舉人中,最為著名的有詩書雙傑的黃庭堅,有血灑邊城的徐忠愍,有鎮守巴蜀的余義夫,有忠勤國事的冷應徵。他們和眾多修水英才一起創造了宋代修水的輝煌,迎來了修水歷史上的高光時期。
元朝初年,修水縣城的雲岩寺在寺廟的東邊修建八賢祠,祭祀修水宋代最為著名的八位英才賢士,他們是徐禧、黃庭堅、余玠、莫將、宋朝寅、祝彬、冷應徵、章鑒。
徐禧(1035—1082年),字德占,洪州分寧(今修水)人,著名詩人徐俯之父,北宋時期變革派大臣、軍事家。徐禧出身於重視教育的耕讀之家,娶黃庭堅的姐姐為妻。歷官鎮安軍節度推官、右正言、直龍圖閣、權御史中丞、涇源經略安撫、馬步都總管、中丞御史、給事中。元豐五年(1082),西夏20萬大軍進犯永樂城,徐禧親臨前線指揮,被西夏軍圍困並截斷水源,徐禧帶領士卒激戰數十天後,城破兵亡,徐禧壯烈殉國。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等,洪州分寧(今修水)人。是有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滌親溺器」的主角,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鼻祖。黃庭堅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詩被時人稱為「山谷體」。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和蘇軾、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在文學書法界,黃庭堅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像 編者配圖
余玠(1199—1253年),字義夫,號樵隱,洪州分寧(今修水)人,南宋名將。余玠少為白鹿洞書院學生,後投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嘉熙年間,余玠知招信軍,於汴城、河陰、安豐等地相繼擊敗蒙古軍。淳祐元年(1241年),以兵部侍郎銜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在蜀時期,余玠勵精圖治,構築了後世聞名的四川合川釣魚城防禦體系。余玠受任於南宋危難之際,竭力經營巴蜀,為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傑出貢獻。寶祐元年(1253),宋理宗聽信讒言,召余玠回朝。余玠聞召非常憂慮抗蒙前線的安危,憂慮過度引發舊病,竟致猝然去世。理宗為其輟朝,特贈五官。
莫將(?—1146年),字少虛,洪州分寧(今修水)人。歷官利州通判、太府寺丞、起居郎、司農卿、徽猷閣待制、京畿轉運使、工部侍郎、工部尚書、明州知州、福州知州、廣州知州,曾出使異邦。
宋朝寅(1231—1297年),號虎西,洪州分寧(今修水)人,宋代名臣。幼穎過人,咸淳甲戌年(1274)中進士,歷官數職後,晉資政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在南宋王朝敗局已定時,他保持不為敵所俘,不為敵所侮之高節,毅然棄官為民,返回故里分寧梁溪設館執教育人。在鄉期間,大力支持文天祥抗擊元兵。他恆以忠義、普善濟世而著稱於世。
祝彬(1260—1336年),字文夫,號悠然,洪州分寧(今修水)人,名臣。祝彬幼好讀書,孜孜不倦,後考中進士,擢崇仁縣丞。元泰定三年(1326)為湖廣主考,天曆二年(1329)和至元元年(1335)先後兩次任江西主考。至順三年(1332)晉應奉翰林文字征仕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
冷應徵(1187—1276年),字公定,洪州分寧(今修水)桃樹港人,南宋名臣。寶慶元年(1225)中進士,初任廬陵主簿,以廉能著名。後提為靜江府司錄,又升萬載知縣。景定元年(1260),奉命往江上督發軍薪餉。後為寶章閣大學士,知廣州主管、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應徵為官廉潔,忠心耿耿,他常說:「治官事如家事,惜官物如己物。」
章鑒(1214—1294年),字公秉,號杭山,別號萬叟,洪州分寧(今修水)人,名臣。章鑒以別院省試及第,步入仕途後,官至中書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說書進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遷同知樞密院事。南宋咸淳十年(1274),章鑒升遷為右丞相,併兼樞密使。後棄官歸里,定居在故里杭山腳下。
宋朝是一個思想文化燦爛輝煌風華絕代的時期,它有思接千載心游浩宇、創立不世學說的周敦頤、朱熹,有革故鼎新興利除弊,開創慶曆、元豐新政的范仲淹、王安石,有除舊布新繼往開來,樹文壇大旗倡清新文風的歐陽修、蘇東坡,有精忠愛民以身殉國,以致血濺菜市口,一躍蹈南海的文天祥、陸秀夫……修水八位先賢,雖然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但他們也在各自的官位上公忠體國勤政愛民,有的甚至為保家衛民血濺邊城為國盡忠,有的在文學和藝術上開宗立派名留史冊;在國家危難朝代更替之時,他們雖然不能挺身而出成為中流砥柱力挽狂瀾,但卻能效仿伯夷叔齊,退隱泉林遁跡鄉野,潔身自好以終天年。在修水人的心目中,他們的道德學問文章勳業,前後輝映,蔚為史光。
「先有雲岩寺,後有分寧縣。」唐貞元十六年(800),析武寧西八鄉置分寧縣,縣治設常州亥市,即今天修水縣城北城區。其時,常州亥市中的雲岩寺已建成多年,故有此說。
這八位鄉賢在世時,對故鄉縣治中的雲岩寺非常推重,和寺中高僧過從甚密,經常一起切磋佛學禪理,對寺廟施產甚多,貢獻尤大。為報答施主,雲岩寺在八賢故後,於寺東建祠以祭祀八賢。元至元己卯(1279)年,將八賢祠遷入寺內的東側。135年之後的明永樂十二年(1414),又改建於寺廟的西邊,後毀焚於明末兵燹。雲岩寺僧遂將八賢木主牌位請入寺內,附祀於伽藍堂中。一直至民國初年,近300年,八賢祠一直沒有重建。
民國五年(1916),八賢后裔莫仰純、黃中立、冷開運等耆宿名儒及富戶大族倡修八賢祠,鄉賢士子、庶民百姓積極響應,紛紛慷慨解囊,捐資出錢,八賢后裔出力尤多貢獻最大。遂挖基立礎砌牆架梁,日夜趕工,歷時六年告竣。民國十一年(1922),八賢祠終於重新巍然屹立於鳳凰山下修水岸邊,總共耗銀八千元。(見冷開運《八賢祠記》)
八賢祠建成後,莫仰純、冷開運等人又倡修《修水八賢祠志》。歷經數個春秋寒暑,經過六十多人多年的不懈努力,祠志數易其稿,多次校勘,在民國二十四年(1936)大功告成,煌煌巨著終於面世。
祠志最大的特色和看點是邀請到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等十多個頂級高層官員為修水八賢、八賢祠、八賢祠志題詞,作序或撰寫像贊。
蔣介石題詞
蔣介石的題詞:
邑有文獻,令儉孔彰。守典追遠,肯構肯堂。
明禋念祖,一瓣心香。發揚幽光,山高水長
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的題詞:
修水八賢贊
修水山川,雄奇幽邃。篤生哲人,焜耀宋代。
觥觥山谷,文章駿邁。忠愍大節,仁勇無畏。
義夫治蜀,膏澤滂沛。少虛出疆,忠貞不二。
宋祝冷章,文學政事。後先輝映,史冊並載。
奕葉流芬,人文炳蔚。俎豆馨香,八賢宛在。
曾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西武寧人李烈鈞為《八賢祠志》作序(序略)。
《八賢祠志序》 李烈鈞
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為徐禧題像贊:
徐忠愍公德占先生像贊
布衣騰達,胸蟠甲兵。涇軍殉節,宋殞長城。
疇起文弱,儒將如公。千載親炙,奕奕英風。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黃庭堅題像贊:
黃文節公像贊
忠孝大節,炳耀千古。不磷不淄,貞操純固。
養氣浩然,塞乎宙宇。餘事詩歌,西江初祖。
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為余玠題像贊
余義夫公像贊
十年西蜀,治臻上理。宋室屏藩,惟公是倚。
功德在民,哀彌考妣。儀型百世,精神不死
時任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為莫將題像贊:
莫少虛公像贊
才足匡時,而名弗彰。力可回天,而願克償。
瞻遺容之肅穆,宜永薦乎馨香。
時任國民黨中宣部部長邵力子為宋朝寅題像贊:
宋尚書虎西遺像贊
六百餘年久,名賢事未湮。時衰空感愾,政簡識彌倫。
投老仍憂國,揮弋尚勉人。清芬垂道貌,祠廟肅明禋。
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葉楚傖為祝彬題像贊:
祝悠然先生像贊
學莫切於慎獨,治莫急於求賢。
俯仰無愧,洵自樂其性天。
本修己以衡寸,庶體用而俱全。
誰克臻斯旨者,吾惟想像夫悠然。
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傳賢為冷應徵題像贊:
冷公應徵遺像贊
起家主簿,揚歷安撫。
百世堪稱,平寇禦侮。
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為章鑒題像贊:
章公杭山贊
欲出匡時,而遭時之不可為。退止潔身,而未以身同天下之安危。蓋其目擊朝綱之敗,國勢之衰,徒分亡國之咎,難為大廈之支!敝屣榮利,而徑去跡,恇怯而心可悲!迨以被累放歸田裡遨嬉。橫來匿璽之謗,幾於不測之罹。幸素行之高潔,終身泰而名垂。洎夫炎宋祚傾,陵谷遷移,佯狂避世,山岨水涯。雖未能扶義而起,復我邦族,要視靦顏臣妾於胡虜者,公猶不失為吾漢族男兒。
這些題詞、序言、像贊不僅高度評價了修水八賢的高尚品德和不朽功業,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褒揚。這一段佳話不僅載入了《八賢祠志》,也載入了修水的史冊,深遠地浸濡著修水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激勵他們像先賢一樣為家國蒼生踔厲奮發一路前行。
近聞一個喜訊,上世紀九十年代拆毀的八賢祠已經在整修的寧州古城裡擇地重建。我們期待著這座特殊的祠堂以新的面貌早日重新面世。
重建八賢祠效果圖 作者配圖
周斌(作者像)
【作者簡介】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書院研究會會員、東華理工大學修水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顧問。作品散見有關平台及書籍。
【讀後記】修水是個特殊的文化區域,獨立於南昌、九江,名人輩出,尤在宋代。修水的八賢祠得到民國最高等級政要的一致推崇,除了它祭祀的八賢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外,編者以為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民國時期政界名人有這個風氣,題跋、唱和、雅集之類的,軍政要人都要弄些風雅才是。其二也是給江西都督的李烈鈞面子,李烈鈞是武寧人,武寧修水本一家,修河相貫,文脈共通。李烈鈞對家鄉很夠意思,武寧到修水的第一條公路,就是李烈鈞主持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