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了負我又拋棄我和兒子的前夫後,我可以安心過接下來的人生了

2019-11-27     今日女報

今日女報情感傾訴專欄

傾訴/阿文 整理/羅雅潔

可以共苦不能同甘,是很多夫妻會遇到的問題。但如果丈夫與別人同甘,之後找你共苦,你能接受嗎?今天傾訴的主人公,多年前因丈夫出軌而離婚,她獨自帶大兒子,多年未聯繫的丈夫突然回來,還被確診為肝癌晚期。面對負心漢,她做出的選擇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

相識於微卻拋家棄子

上個星期,我處理了前夫的後事,把他葬在為自己準備的墓地里。

有好多人罵我傻。

我今年60歲了,已經是花甲之年,和前夫的過往,真的不是兩三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我們是青梅竹馬,識於微時。結婚時,他還只是一個普通工人,我在學校教書,日子雖過得不富裕,但也平淡幸福。我生下兒子後,他下崗了,他說,他要給我們娘倆幸福,要給我補一個豪華的婚禮,要給我們富足的生活。於是,他去了廣州,背井離鄉去拼搏奮鬥。

他賺到第一桶金回來的時候,兒子已經會叫爸爸了,他激動地抱著我和兒子,說他做到了,會一直對我們好的。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我們相擁痛哭的場景。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如同很多電視劇里寫的那樣,有了點小錢的男人開始應酬不斷,花天酒地。他有了外遇,對方比我年輕,比我漂亮,雖然還帶著一個孩子,但他好像被勾了魂似的,執意要離婚。

我當然不同意,我捨不得曾經的美好,而且兒子還小,他得有個爸爸。我苦苦哀求他,希望他看在兒子還小的份上不要離婚。他似乎厭倦了我淚流滿面、歇斯底里的樣子,反手就給了我一巴掌:「我想離婚就離婚!你這個女人怎麼這麼賤!」

那兩年間,他很少回家,一回來就找茬打罵我,我一手布置的家被他打砸得不成樣子。左鄰右舍勸我,這樣的男人留著做什麼?說不定我再堅持幾年,連姓名都會丟了!我終於認清事實,知道從前那個溫柔體貼,會為了我和兒子努力工作的丈夫早已消失了,所以,我同意了離婚,他帶著那個女人,和那個女人帶來的女兒,迫不及待地離開了我們那座小縣城。

出走十幾年落魄成流浪漢

5歲的兒子和我相依為命,他好像也知道那個叫「爸爸」的人很可怕,我告訴他爸爸去了很遠的地方,估計好長時間不能回來時,他竟鬆了一口氣。也許,對於他來說,一個喜怒無常會打罵媽媽的爸爸,還不如沒有爸爸。

我過上了單親媽媽的生活,和父母也鬧翻了,他們是絕對不會幫我帶孩子的。好在領導同事和鄰居都很體諒我,工作和生活上幫助我頗多,兒子吃百家飯長大,非常懂事,成績特別好,大學時期一直在勤工儉學,生怕增加我的負擔。

我也很欣慰,這麼多年,我上班下班帶孩子還輔導他功課,日復一日相同的流程讓我習慣了,雖然累,卻也並不苦。現在,兒子長大有出息了,我自然高興,我甚至開始規劃退休生活,種種菜跳跳廣場舞,等有了孫子就去幫忙帶一帶,老年生活也可以豐富多彩。

那年過年,縣城下了很大的雪,兒子回來陪我。年初一那天,兒子告訴我樓下有個流浪漢好奇怪, 一直看向我們家的窗戶。我往外一瞧,立刻就認出了他,是那個十幾年都沒有跟我聯絡過的前夫。

我思量半天,還是決定叫他上來坐坐。他老了,也瘦了,臉頰凹陷,胳膊和腿比我的都細。他面無表情地說,他是來和我們告別的,他快死了。說完這句話,他竟暈倒在了沙發上。

照顧生病前夫,她幾乎花光積蓄

把他送進醫院後我才知道,他已是肝癌晚期了。

我細細打聽後,還原了他這些年的過往。起初,他們也過了幾年開心的日子,後來他生了病,生意一落千丈,那個女人一點點把財產轉移到女兒名下,趁著他住院,還把房子給賣了,跑到另外一個城市和女兒住。他寒了心,也沒有辦法,只好來到我這裡,畢竟這裡還有一個他唯一的親生兒子。

我決定照顧他度過人生最後的日子,朋友鄰居聽說後,輪番上門來勸。「這種沒良心的男人,你照顧他做什麼?」「他有錢的時候給過一分錢嗎?現在沒辦法了才找前妻和兒子,真是不要臉!」「你可想想清楚,你都過上好日子了,何必費心費錢照顧負心漢呢?」……這樣的話,我聽了好多遍,可我的決心沒有動搖過。

我給他做飯、擦身、陪他聊天,用自己一輩子的積蓄給他交醫療費,即使拯救不了他的生命,減輕他的痛苦也是好的。兒子對他很冷漠,還是在我的勸說下才來看過他幾次,他對這個所謂的爸爸已經沒了一點感情。

前夫曾問過我,為什麼要救他,我說,我只是想給過去一個交代。看著自己曾愛過的男人如此潦倒,我依舊不忍心。即使別人罵我傻,說我是「聖母」我也認了,人活著,如果沒了善良和慈悲,又有什麼意義呢?

聽了我這番話,他落下了重逢後的第一滴淚,我也忍不住哭了,多年的愛、恨和怨,在淚水落下的那一刻消散了。

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里,我們好像回到了婚姻最開始的時候,平淡而充實。他離開的時候,握著我的手,表情很平靜。

這就已經足夠了。我前半生的幸福和風雨都是他給的,看到他好好地走,我才能安心過完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小編:小清

今日女報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_quP28BMH2_cNUg7-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