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萬寶紅生於首都北京,祖籍山東。1993年進修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設計專業,曾在江蘇宜興生活數年,現居北京。
紫玉禪壺創始人、中國陶瓷協會會員、師承中國紫砂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之女——徐雪娟(高級工藝美術師)。二十餘年的制壺經歷中,佳作續出。至今已是一位風格頗具、實力兼備的紫砂藝人。
她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是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1989年,幼年的她隨母親去寺廟拜訪一誠大師,大師見她機敏好學,覺得有緣,賜法名「問清」。此二字出自南宋理學家朱熹之作《觀書有感》中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是叮囑和希冀於她,能夠源源不斷的學習,保持心靈的潔凈,思想的活躍和進步。
由於母親年輕在江蘇宜興工作,她十二歲就來到宜興生活。在老街蜀山,看著大人們制壺。各色泥土在大人們手中拍打,揉捏,一連幾日的功夫,才制出一件作品。
作為一個看慣了粗狂和奔放的北方人,對紫砂製作的細膩綿長、成品的溫和精緻驚嘆不已。在審美仍未建立之時,已覺此物此手藝之精妙。耳濡目染之下,她對紫砂手藝產生濃厚興趣。她和各類紫砂手藝師傅交流學習,取百家之長。其中溝通最頻繁,交流最深切的則是國家工藝大師徐漢棠之女——徐雪娟。其間既是知己良友,也是傳道之師。
拜訪師公 徐漢棠
問清老師的第一件作品,就很自然的以「問清」為刻款。也是自此開始,她的每一件作品刻款都以問清為名。如果說第一把壺刻款,是煞有其事的儀式感,而後續每件則是有意而為。既是提醒自己保持學習進取的態度,創作更多好的作品;也是將思想傳播給後來收藏者。
幾十年間無數佳作頻出,「問清」也成了她較具特色的標籤之一。不少藏友見作品如此優秀,並款以「問清」,遂都以為她本名問清,稱之為問清老師,這也是用作品證明自己的最好的表現方式。
代表作品則是問清紫玉禪壺系列,作為紫玉禪壺系列的創始人,她對佛禪類紫砂作品的製作和理解非常人所及。一方面是自幼習佛法,頌經文,持俗律,供養僧人,這是許多制壺人都不曾有的真實經歷;另一方面則是紫砂手藝的精湛,二者互相結合,相輔相成。
空間無相 系列
其佛禪類紫砂作品,往往成套成組,以表示心中佛法之宏大;器物局部裝飾以菩薩、羅漢、禪機為型,將佛禪俱現化,讓大眾都可接受,世人皆好。
2008年 ,十八羅漢淘壺榮獲第四界深圳茶博會金獎
2012年 , 朱泥大品十八羅漢系列禪壺榮獲第十六屆唐山陶瓷博覽會金獎
2013年 , 問清紫玉禪壺系列作品之一「生活禪」在唐山貴賓樓賓館展覽
2014年 ,問清紫玉禪壺系列作品《耳根禪》榮獲唐山搪瓷博覽會金獎
2019年 ,紫玉三聖作品榮獲唐山第二十二屆陶瓷博覽會金獎
丨大亨掇球
掇球壺,由邵大亨首創,後有邵友廷、程壽珍等國手大師改進。此器型發展至到現代,已成為極為經典的器型之一,此壺為問清對經典的臨摹致敬之作。
此款掇球,可謂將掇球的均衡圓滿更直接的表達。掇球的內核之美,便是以圓的堆疊,來展示器型豐滿,寓意圓滿。壺身、壺蓋,壺把,壺嘴,每一個部分都以圓體為型,雖圓只取局部,但仍可以看出弧度和圓心所在。
壺鈕圓整,以壺首之姿穩壓群雄。而壺蓋鼓圓,高聳貴氣,又將壺肩拉長,以線條承接,當壺蓋之根。壺嘴一彎,口小根大,和另一側的壺把遙相對應,一嘴一把,讓本身就對稱的壺身,行雲流水。
整體感官一身素氣,光滑可見,泥料顏色較暗,低調古樸。簡練的形體展示出幾何之美的內蘊、紫砂的獨特韻味。
丨掇只
掇只壺雖然流傳已久,但其名之由來也是紛紜其說,有說寓意「多子多福」,有說」掇抧「之誤讀,也有對字面的解釋為摞和堆砌,最通俗的解釋則是「掇子」既是方言「罐子」。壺名向來是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現,匠人如何認為,便會加入自己的理解。雖然都為掇只,但作者的初心,卻有多方不同。
此作壺身飽滿,一彎流嘴根起嘴收,吞吐自然;而壺把大,卻精緻附在壺身,和壺嘴呼應而成。壺蓋高鼓,壺鈕圓扁,卻刻意收緊,不奪壺身之風采。
整體顏色渾厚深沉,端莊得體,而壺底的平角,成圈成底線條突出,平穩且周整。
丨法界圓融
此作名「法界圓融」,在佛學術語中有無缺陷,圓滿而完全融為一體之意。而形體上則是一款個人風格明顯的高虛扁壺。
大多數與扁有關的壺,都以壺身立體扁卻不圓,壺上半身似石瓢斜面平整,下拉而擴,壺面分割以鋒利線條,壺下半部曲面直下,壺流彎短,在中線之上,壺蓋與肩嵌套平整,壺把卻顯得比較纖細,和壺身上下相接。
此作既有虛扁壺的包容、典雅、大度,也有器物本身規則的工藝感,線條剛毅明確,個性鮮明。
丨蓮生
壺身鼓圓,劃分六瓣,每一瓣潤澤飽滿,線條生動流暢,結構嚴謹,似一顆含苞待放的蓮花骨朵;壺蓋以蓮葉為形,葉面立體而奔放,和壺肩貼合為一體。壺流昂揚向上,激流勇進,壺把順耳,上大下小,將重心放回壺身。
此作整體飽滿,圓潤細膩,用紫砂表達出淤泥而不染的志趣。同時局部裝飾,飽滿噴張,靜止的作品,卻含有極強的生命律動。
丨僧帽
僧帽壺是紫砂壺藝術、宗教佛文化、陶瓷發展文化的三合一。
此款僧帽,壺身成立方之圓,圓足平底。底周身以條紋包裹,似僧帽之邊沿。口沿上翹,成鴨嘴形。壺蓋藏於口沿之內,壺花邊,圓身,寶頂,束頸,鼓腹,曲柄。
做為佛禪元素明顯的僧帽壺,是不少藏壺、參禪念佛之人的必備茶具之一,探索俗物和佛禪之間的關聯,通惠。以達到個人性格的釋懷。
丨悟空
此作元素繁多,組合之下卻精妙無比,如同悟空之七十二變,每一變都神通廣大。
壺身圓潤力挺,下收上束,腹部圓潤光潔,壺流上翹短小,有西施壺的流嘴元素,俏皮可愛,而壺蓋寬有兩孔,空間頗大,和壺肩緊恰相接,有牛鼻壺蓋的元素。而壺把則是倒耳式卻沒直接相接,以圓環相接,線條碰撞間,似悟空頭頂金箍。
讓原本簡單的造型,增添了濃厚的設計感,各類元素的結合,也是現代紫砂藝術的大膽創新。
丨緣
此作端正高聳,口小腹大,圓足微底。似瓮罐,容量頗大。
壺身呈圓卵狀,表面潔凈光滑,細緻卻不油膩,肩部以圓柱圍攏一圈,腹部鼓圓飽滿,形制典雅,靈巧卻不失厚重。壺流三彎,明暢柔順,壺柄圓弧且擴張。工藝精緻,顯得素氣卻完美。
周身以圓為主要輪廓,圓身,圓底,圓蓋,圓鈕。各處圓滿,也正對佛禪之「緣」。所謂捨得自然,緣機自來。
丨蓮韻
「蓮,花之君子者也。」 作為花中的蓮,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理想人格,而紫砂和文學的結合,就誕生了特色獨顯的蓮韻壺。
此作在圓器的基礎上,以蓮花花瓣為整體豐腴的造型,增添了一絲潔身自好的情景。壺鈕似雛蓮藤蔓,蓄蓄待出,壺蓋寬厚飽滿,潤澤有光,覆蓋於肩。而壺流曲折,似植物藤蔓,野蠻生長,生機勃勃。壺把也曲折多彎,纖細不媚。
壺身花瓣若隱若現,淡處如藏於水中,明處如開在盛世,整把壺似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孤高自潔。儼然一幅荷塘美景如畫。
由於對紫砂技藝和文化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僅在宜興生活了數年的問清,這一生都和紫砂結下了緣。目前定居北京的問清,仍以製作紫砂為好。在佛學、紫砂文化、陶瓷文化之間互相融合。
更大的城市,更多的交流活動,也讓她在不同的展覽,交流中,思想保持高速的進步。佛禪作品的形式,還在不斷創新,原創作品以傳統器型為基礎,不斷嘗試增加現代元素,其他各行業的藝術元素,做到文化融合。
徐漢棠大師題字:「紫玉禪緣」
回顧幾十年的制壺經歷。問清,真正做到了「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佛法和紫砂文化互相融合,扶持進步。
不僅如此,除了自身的學習之外,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她也承擔了自己作為一名手工藝人的責任。參加社區志願者,定期組織學生品茶泡茶,看傳統文化,參觀傳統文化,讓年輕的孩子們,見識真正的紫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