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當中,他們並無交集,但卻在做著同一件事,尋找自己同宗的族人。
袁仲斌今年41歲,他是貴州習水縣人,在雲南昆明讀完大學之後,便留在當地成為一名律師。受到爺爺和父親的影響,袁仲斌成為西南袁氏族譜編撰委員會執行副總編。這個過程中,他知道自己的先祖是袁世明,但卻不清楚袁世明之前的情況,於是決定去調查了解。
唐仲義是貴陽中醫學院大二學生,家住遵義市播州區團溪鎮的他也是村子裡幾個唐氏家族中唯一的大學生。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唐仲義就接到爺爺交給自己的一項特殊任務,弄清楚自己的先祖到底是誰。
於是,袁仲斌親赴江西吉安調查,那裡是他們的祖籍。而唐仲義則根據僅有的線索,通過網絡查找是否還有同宗同族的人。
本報通過這兩人的故事,了解在日漸興起的宗親會和宗祠祭祀的活動背後,還有這麼一群人,堅持不懈,用僅有的蛛絲馬跡來尋根問祖。
從貴州到江西尋根
袁仲斌是袁世明第26世孫。
他所在的習水縣共有74萬人,袁姓有6萬多人,是這個縣的第一大姓。這裡大部分的袁姓人,先祖都是袁世明。
南宋年間,袁世明奉命派兵從江西出發,到達播州,攻打叛軍,是為平南戰役。袁世明在打贏這場戰役兩個月後逝世,葬於習水縣羅漢寺。
袁世明的子孫後代,在平南戰役後便留下來鎮守仁懷。
從2009年開始,習水袁氏就開始啟動族譜的編撰工作。經過三年,從先祖袁世明開始的家族脈絡已經梳理得非常清晰。
「但袁世明之前的先輩情況,卻很多都不清楚。」袁仲斌說,鑒於此,他決定親自去一趟江西吉安。這裡是習水袁氏先祖袁世明祖籍所在地,為了讓族譜更加完整,必須要去調查了解。
袁仲斌只要有空,就會從雲南昆明趕到貴州習水,參加修譜工作和袁氏宗祠的修建工作。
如此關心宗族事務,袁仲斌說這是受到三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他們都曾深入研究袁氏的家族文化。「父親後來去昆明幫我帶孩子」袁仲斌說,現在算是我接他的班。
在袁仲斌看來,對先祖袁世明之前的譜系考查,必須慎重,而且要證據確鑿。
第一次到江西吉安,袁仲斌的進展並不順利。
當時是2012年8月31日,他在這裡見到了中華袁氏文史研究會秘書長袁榮程,袁榮程手裡的《烏石崗袁氏族譜》有2到18卷,但恰好缺少了先祖袁世明這一支系的第一卷。
這意味著,袁仲斌這一趟白跑了。
「你上大學了,弄清楚先祖的名字」
2015年,唐仲義考上貴陽中醫學院。
這在他的家鄉遵義市播州區團溪鎮幾個唐氏家族來說,是一件大事。為數不多的唐氏族人中,唐仲義是第一個大學生。
唐仲義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為何會到這裡來。這些問題,即使是唐仲義的爺爺也無法回答,此前,倒是留有族譜解答,但因為歷史原因,族譜被燒毀。
「爺爺只是隱約記得,我們的先輩是從桐梓一個叫『放牛壩』的地方搬過來的,但先祖的名字卻說不上來。」唐仲義說。
「你上大學了,消息靈通,給打聽一下。」爺爺囑咐唐仲義。
剛開始,我找桐梓那邊的同學打聽,但都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叫「放牛壩」的地方。幾番打聽,都沒有結果。
除了有放牛壩這個地理信息之外,爺爺還告訴唐仲義唐氏的字輩,「大林應時選,文有正春啟,世仕恩德仲」。唐仲義正好是這裡最後一個「仲」字輩。
這個字輩信息,在唐仲義之後的尋根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村子裡找到清朝的族譜
兩個月後,袁仲斌再次來到江西吉安。
這一次,袁榮程通過努力,終於在峽江縣獲得第一卷。
「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努力。」袁仲斌說,只知道是從一個村子裡的農戶家裡找到的,經過仔細辨認,這第一卷還是來自清朝。
第一卷詳細記載了袁世明這一系父輩的情況,「從袁滋到袁武仲再到袁添平,所有情況都有記錄。」袁仲斌說。
袁仲斌說,這裡的袁添平正是先祖袁世明的爺爺。
「這一次尋訪,袁榮程全程陪同,他是袁氏宗族文化研究的專家。」袁仲斌能想起的一個細節是,他看到袁榮程的家裡,用整整一間屋子來存放來自全國的族譜,一有時間就會去搜集,但相比之下他家裡的飯桌都是比較破舊的。
「他幾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研究家族文化了。」袁仲斌說。
就在尋根過程中,有一塊袁武仲的墓碑,為清朝時期重立。一年前,這塊碑還只是半塊,當地袁氏族人並不清楚這半塊碑文記載的內容。他們在附近一個小路邊,發現了另外半塊石碑。「這是平時村民用來休息的地方。」袁仲斌說,誰也沒想到這是另外半塊碑。
袁氏族人把兩塊碑拼起來,嚴絲合縫。完整版的碑文也就清晰可見,上面寫著「宋進士吉州刺史顯祖考袁公諱武仲」,後面還有包括袁添平在內的10多個添字輩後裔的名字。
「到此為止,袁世明以上的先祖就很清楚了。」袁仲斌說,他這一趟沒有白跑。
來源:貴州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