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很不錯,但片中男的都差點意思?

2021-04-09     木易電影

原標題:《我的姐姐》很不錯,但片中男的都差點意思?

上映8天,電影《我的姐姐》票房已經過5億。

這部由殷若昕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肖央、朱媛媛領銜主演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引發了大量的討論。不少觀眾覺得它在題材、故事、情感方面都很有看點,而圍繞它展開的話題討論也都觸及了諸如「重男輕女」、「自我與親情」、「男女戀愛」等社會化議題。

包括其票房表現也呈現了不錯的態勢,被認為是春節檔大熱電影《你好,李煥英》的接棒之作。

我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後,當然也是有觸動的,只是,在感動之餘,更多的還是一些思索。

這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幾位主要的「成年男性」角色。你會發現,他們幾乎沒有一個「好的」:「姐姐」的爸爸重男輕女甚至狠心動手打女兒;「姐姐」的舅舅嗜賭成性唯利是圖;「姐姐」的男朋友唯唯諾諾缺乏主見。

儘管他們的戲份有多有少,但整體給人的印象都不是很好。

我倒不認為這是導演和編劇身為女性「刻意」對成年男性的描黑,反而因為這些角色的襯托,讓我看到了《我的姐姐》在做親情表達與社會議題的探討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核心意識:學會尊重女性的自我追求與生活意志,學會去了解女性的阻礙與困境,學會傾聽女性的內心訴求與關乎自我的聲音,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片中那位還在上幼兒園的「弟弟」那樣,他在依偎著姐姐的肩膀詢問她「是不是很想去北京?」、「會不會想爸爸媽媽」等問題之後,他會聯合小夥伴一起偷偷打電話聯繫領養者,甚至哭鬧著推開姐姐喊著「我不要你了!」,其實就是想成全姐姐的追求——我把他這個舉動理解為他有在尊重姐姐的自我追求,他的這份懂事,很讓我感動。

當然,也許他也沒有想那麼多,但在那一刻,我願意相信他這個角色代表了生活中那些願意尊重女性自我追求、願意傾聽女性聲音、願意了解女性困境的一部分男性。

不是刻意做過度解讀,而是作為男性觀眾,我會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後產生這樣的反思,因為在現實社會裡,有太多不去尊重女性自我追求、不去了解女性困境、不去傾聽女性聲音的現象。我所了解到的最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片中朱媛媛飾演的「姑媽」那樣,有太多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的「姐姐」曾為了讓弟弟上學而放棄了自己的學業。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導演殷若昕和編劇游曉穎想要通過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一大主題,但還是希望能有觀眾去做類似的思考與體會。

回到影片本身的情感表達。

我在看完之後,寫下的評價是這樣的:

生而為人,我們註定要被許多情感縈繞,在人世間走走停停之間,無論遇見怎樣的矛盾、不解甚至怨恨,最後都離不開親情的羈絆。你會怎樣看待親情?會如何評價「重男輕女」的現象?會怎樣兄弟姐妹的關係?會如何看待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如此這般,都是電影《我的姐姐》裡頭所探討的問題。不同的觀眾會在這部電影里尋找到不同的答案。

這是一部相當有後勁的、直面現實生活的作品,女性導演+女性編劇+女性主演帶來的豐富的女性視角足以讓觀眾收穫獨特的情感體驗。

片中有催人深思的現實問題的拷問,有令人深受觸動的情感共鳴。「重男輕女」或平等賦愛,追求自我還是關照親情,在每個人的視角里會有不同的選擇。

但凡內心有善與愛的觀眾都會被片中的情感表達所觸動到淚目,相信有兄弟姐妹的觀眾會更有共情。

導演冷靜克制的情感表達搭配上冷峻的視聽風格,讓《我的姐姐》既有力量又有溫情。即使姐姐對弟弟有著強烈的距離感,但在弟弟趴上姐姐肩膀上的那一瞬間、在弟弟依偎在姐姐懷中的那一刻、在弟弟跟姐姐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那一剎那,與生俱來的那份親情開始在姐姐內心蕩漾,無論距離感多強、心有多堅硬,都會有一個情感聯結開始生成。

「我以後聽你的話,你不要賣我」、「我只想要你陪我」、「姐姐我不想你變成灰」等等這些平常的、細碎的話語,成了最具衝擊力的情感利箭,射中姐姐其實很柔軟的內心,也擊中大多數觀眾溫柔的內心。

剛剛觀影期間,旁邊的觀眾不斷地抹眼淚,相信影片有很多處細節觸動到了她。我在想,她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或者她本身就是一位姐姐?無論怎樣,我相信她是一位共情力很強的人。

演員張子楓真的不錯,這幾乎不用太多言語來細說,大家都能在銀幕上感受得到。好幾幕哭戲裡,張子楓的表現都足以讓人驚訝又感動。

還有演員朱媛媛與肖央,以及那位飾演弟弟的小演員金遙源,都用好的表演豐富了人物角色,增強了影片的質感。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我的姐姐》的時候會被激發出怎樣的情感共鳴,但我相信,總有人會在看完電影之後,內心會對身邊的親人、戀人、朋友生出更多的溫暖情意。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PnatXgB9wjdwRpvlc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