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遺留的重要遺蹟,城市發展歷史重要見證,福建省廈門所城

2019-12-11     視覺秀旅遊

廈門城遺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新華路43號東側,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初,明政府為了加強海防,防倭寇侵擾令夏侯周得興在東南沿海築建所城。令夏侯周得興在東南沿海築建所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廈門城建成, 廈門城遺址是明初廈門城始建時期所遺留的重要遺蹟,也是廈門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2005年5月廈門城遺址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廈門市公安局附近)。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城毀,康熙二十二年由靖海侯施琅重修,並將城牆周長擴增至600丈。20世紀20年代拆城修路,城牆破壞嚴重,康熙二十四年,舊的城牆被拆除重新擴建,城牆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進行擴建。今僅存較為完整的北門城牆一段約70米,四周古榕盤根錯節。牆體以條石砌成,頂寬在3.5~6米之間。城牆最高點為寬闊的平台,面積約100平方米。建國後,駐軍曾在此設置高炮陣地,現仍保存部分炮位掩體。牆之南側,亦完好保存有清代摩崖石刻若干處。1994年,廈門市政府下撥專款15萬元修殘補缺,復建城垛,鋪設通道並豎立《廈門城遺址重修碑記》。該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古蹟;廈門城岩壁上,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題寫了"山環水活"四個大字,山環,指的是古城東面有玉屏山,北面有萬石岩,西面有狐尾山;而水活,則是向南面對著大海,時而碧波萬頃,時而驚濤拍岸。


在廈門城遺址,有兩處甘國寶的題字刻石,相距約10米。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甘國寶任福建全省水師提督時駐節廈門提字:

一為"瞻雲"二字,隸書橫刻,字徑0.5米;右側直題"乾隆辛巳荔月";左下方直書"甘國寶題",均楷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署中有澄心堂、足觀堂、八風亭、方池、怪石諸勝。瞻雲兩字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風雲變幻。一說乃借《史記》稱讚帝舜"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之典,寓歌頌"康乾盛世"之義。

一為"曼倩偷"三字,刻在一塊狀似仙桃的岩石上,字徑0.4米;左側署"和庵",行書。曼倩偷這個碑刻引用了東方朔偷桃的典故。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善辭賦,《答客難》為代表作。後代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並將他編寫成仙人。神話中是太白金星的化身,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結果,東方朔就曾偷了三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Gz3824BMH2_cNUgsp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