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園,我的家

2019-12-31     老北京故事


來源:北京四九城

牡丹園,

這個因牡丹電視機廠而得名的地方,

您問北京人怎麼去,

脫口而出的準是「坐22路到」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叮噹貓的口袋)


雖然名字里有牡丹,

但歷史上的這裡,

並沒有大面積種植過牡丹。

它曾是元大都土城牆上扒開的一個豁口。


明清時這裡為京城的北郊區,

多為土崗子和墳地,人煙稀少,十分荒涼。

西面兒不遠處便是塔院。


1958年以後,

這一帶為東升公社塔院大隊的農田,

以種植蔬菜為主。

再後來,北京城建四公司

開始在北京電視機廠廠區東側興建住宅區,

隨著這一地區的逐漸開發建設,農田也逐漸減少,

住宅區和道路不斷增加,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農田全部消失。


雖說如今很多人大老遠來牡丹園,

是為了打卡美食店。

但在幾十年前,這裡並不簡單!

而且恕我直言,沒抖音那會,

還真沒瞅見鐵鍋一居門口有人等過位...


而且,在幾十年前,

這裡並不只是館子比較多,

還有...


計算機廠、固體飲料廠......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

要數牡丹電視廠和皮件廠了。

上世紀90年代,牡丹電子集團公司東大門


聽家老人說,

原先的牡丹電視機廠厂部樓,

是現在的中關村數位電視產業園

牡丹電視機廠組裝車間,

是現在的翠微。

只不過這些年變化太大,

眼前的一切都不在是當年的樣子了。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小刀雲忠游、叮噹貓的口袋)


您說放現在,

電視早已不再是什麼稀罕物件,

各種視頻軟體的出現,

更是讓看電視的人都變少了,

可咱回想過去,擁有一台電視,是所有的人夢想,

尤其是這牡丹牌的電視機。

誰家要有一台,那可牛大發了!

「牡丹雖好,還要愛人喜歡」


曾風靡過80年代的牡丹牌電視機,

最熱鬧時,廠子裡近百台電視機挪著步往前走,

一個個螢光屏閃爍成長長的一串,

下線直接拉走,還帶著熱乎氣兒!


那時候在這裡上班,

是一件十分令人羨慕的事情。

在那個電視機還屬於統購統銷的年代,

必須有電視票才能買得到。

而電視機廠的職工有福利,
一季度能得一張電視票,您說誰看了不眼饞。

(圖片來源見水印)


除了牡丹電視機廠,

不得不提的還有皮件廠,

在那時候的北京,

幾乎人手一個的紅箱子,就是出自這裡。

結婚時,更要準備這樣一個紅箱子。

圖不對文,來源見水印)


小編和這裡更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我姥姥家最早住在小關街那,

後來皮件廠宿舍建好,

就搬到四號樓,一直住到現在。


過去我家門口的爆米花,您肯定吃過吧?


買斷前,家裡的長輩全在這上班。

您家孩子要也在皮件廠上的幼兒園,

那沒準還認識我媽呢,

她過去是這兒的幼兒園阿姨,

說不定就看過您家孩子。


還記得2013年那會,

家門口突然出現了個「皮件廠銷售部」,

各式各樣的箱子、包......

至於後來什麼時候關的門,這就記不清了。


我家門口的那小郵局,

您肯定也還有印象吧!

過去總得上這兒交電話費,

再後來改成了理髮店,現在又變賣菜的了。

印象里,這兒還開過一段時間遊戲廳


這幾年整治拆牆打通,

往物美走的那一排賣東西的,

也全搬走了,

家裡的老輩兒剛學會怎麼用多點結帳,

物美卻也關了...


您說這些年,咱的牡丹園變沒變?

現在的民族小學,

最早叫北極寺小學,

再後來被牡丹園合併,

之後又被北醫附小再合併。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吃了個肚歪)


那年,沒整治前的小月河,

還是條臭河溝,

天熱時那叫一個臭氣熏天,

直到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河,

這裡才多了些人氣。

記得剛整改好的那幾年,還能租船划船,

就是小編沒能體驗一次。

(圖片來自微博博客:康國平)



路口麥當勞關的時候,

還引起不小的轟動,

記得小時候發燒不降溫,

我姥姥就拿出一張麥當勞的優惠券,

說等我好了,就帶我去吃。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過街天橋旁的醫院,

也開了有些年頭了,

過去晚上遛彎,想上廁所,准來這兒。

每次進去都能瞅見值班的在看電視。

過去這兒還有個給小孩矯正視力的地方,

小編也來這兒治療過一段時間,

不知道您家孩子見效沒?反正我是一度沒減。


路口的報刊亭,

過去也沒少被家長使喚來買報紙。

那時候一路過這兒還真走不動道,

非得纏著家長給自己買上一本雜誌。


現在,38改了路線,龍翔沒了,

想買個鍋碗瓢盆真不去該去哪好了。

那些年,沒事姥姥就會蹬著三輪車帶我

去大熊貓買東西,

不像現在只能去馬甸大集

還不見得能買到實在東西。


不過好在翠微一直在,

22路也一直堅守在崗位上。

翠微的東西貴不貴咱單說,

夏天遛彎進去乘個涼,還是不錯的。

過去優惠力度大的時候,

附近的老街坊還愛來這兒買點東西,

這幾年也是越發冷清了。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匿名用戶)


從牡丹園到前門,

22路每天送著來來往往的人,

去新街口、西單都方便,

有時候在新街口吃一肚歪,

溜達著也就回來了。

過去,總站那還有個小菜市場,

每次坐車回來,都得在這兒先買點菜再回家。

那會橋上還有收舊錢的


也許牡丹園對別人來說,

是個從未聽說過的地方,

但對生在、長在這裡的人來說,

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海棠苑、聾啞學校、牡丹賓館、

塔院商場、北醫附中、郭林家常菜

國安劇場、玉勇、牤牛橋、北醫三院......

小時候覺著西土城那的鐵塔特別高,

看見它,就等於看見了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DFLXW8BMH2_cNUgd4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