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條讓人瞠目結舌的新聞。
鄭州一位4歲小男孩,小小年紀竟被診斷出抑鬱症。
才4歲,沒什麼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問題,怎麼會患抑鬱呢?
一了解才得知,原來,他一次無意間聽到了父母談到,家庭可能出現變故。
敏感的他,這事不僅聽進了耳朵,還放進了心裡,人也變得沉默寡言。
家長以為孩子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帶去醫院一通檢查。
結果各項體徵都沒問題,又找心理醫生諮詢,才發現了問題所在。
醫生教家長在孩子面前,演了一出事情快解決的戲,果然孩子後來心情逐漸放鬆。
這個新聞乍聽讓人哭笑不得,但細思後你會發現,這樣的情況何嘗不是常發生在我們的家庭中呢?
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敏感
我們有時注意不到,大人們之間說的什麼話,竟被孩子聽了去。
而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敏感,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悄悄地影響著孩子。
在新聞留言區,很多父母分享自己家孩子有相似的敏感心理:
「我孩子2歲的時候,和他爸在他面前鬥嘴玩,然後踩她爸爸腳,孩子居然哭了,所以以後在孩子面前不吵架。」
「女兒2歲半,一次和爸爸賭氣完,我沒忍住在她面前輕輕抹了一下眼淚,後來爸爸陪她午睡的,醒來她看到爸爸,喊了一聲「壞爸爸」 。
後來她爸爸說,小傢伙真的什麼都懂 ,我們並沒有在她面前鬧。」
「我小孩5歲,我發現家裡沒和他說的事他全都知道,然後他告訴我,他總是在偷聽我和他爸爸講話。
真的是早熟,還好我們夫妻感情挺好的,但是有時候搞著玩他也以為在吵架,馬上會一臉嚴肅。」
確實,現在有的孩子很早熟、懂得很多,很會察言觀色。
他們其實聽得懂,只是不會有語言的表達,更多的裝在心裡。
而且有時大人當著孩子的面隨意講話,本身就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
總覺得他們好像聽不懂,說說也沒關係,但孩子真的不會往心裡去嗎?
像一位媽媽說的,「之前老是有三姑六婆看到我小孩就說,怎麼又是個女兒啥的。
雖然小孩才三四歲,好幾天都睡不好,晚上睡覺都要把我抱緊。
後來我問了才知道,怕我們因為她是女孩不要她。」
《原生家庭》一書中曾說,「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
他們還小,接觸不到太多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於是在家中獲取的關於自身及他人的信息,記在腦海,甚至放在心裡。
在我們不覺察的時候,他們已經通過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揣測父母的情緒,內心經歷了我們所不知的風暴。
負性情緒不要表現給孩子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敏感後:
更要謹記一點,不要輕易將負性情緒表現給孩子。
武志紅曾說過:「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有一點負性情緒,但對孩子來說:
這一點負性情緒,就像亞馬遜熱帶雨林里的蝴蝶扇一扇翅膀,足以引發一場巨大的龍捲風。
據研究,當父母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應對系統就會出現焦慮、抑鬱、強迫、躁鬱等情緒。
尤其是父母吵架這種行為。
大人很多時候可能認為,不過是日常吵架,說的也不過是氣話:
但是孩子卻會當真,還會將父母吵架的原因歸結於自己。
看到一位網友分享,「小時候因為父母總吵架,一直以為自己心情好他倆就一定會吵架,所以每天強行讓自己悶悶不樂。」
而這種不安感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他成年。
就像一位網友自述:「小時候,我每次都是看我爸媽的眼色,一邊觀察鄰居家誰家有人,覺得他倆要打起來了,我就一邊哭一邊跑別人家找人過來拉架。
每天都在惶惶度日,現在我都三十多歲了,看到別人吵架我還頭皮發麻。」
徐靜蕾在《魯豫有約》中也曾說過,父母從小就特別愛爭吵,在那種經常充斥著爭吵的環境中,她的內心經常是崩潰的。
在她眼裡家不是一個溫馨的場所,而是一個很吵鬧的地方,這是她至今不敢結婚的原因。
同時,工作中她也因此很難接受別人在她面前吵架,會勾起她內心很不舒服的一根筋、一根弦。
英國劍橋大學一研究小組曾做過一個抑鬱量表測試,結果發現:
在那些抑鬱傾向高的孩子中,有1/3 的人在6歲前經常看到父母互相詆毀、爭吵,持續時間達半年以上。
所以別覺得「只是隨口說了幾句氣話、只是吵了小架而已」。
大人可以翻篇,當沒說過、沒發生過,可孩子做不到。
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是最弱小無力的個體。
不要讓孩子直接或間接地,接收父母雙方的負性情緒,甚至成為父母情緒宣洩的垃圾桶。
父母的情感環境
就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卡明斯曾說:「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並以此來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父母的情感環境,就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所以,如果背著孩子吵架不小心讓孩子看到了,不要刻意隱瞞孩子。
自然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不同意見,聲音可能有點大。
如果當著孩子的面吵了,也要當著孩子面和好。
讓孩子知道,兩人吵架不是他的錯,跟他沒有任何關係;
你們仍然是相愛的,無論如何爭吵,也都是愛孩子的。
就像電影《怦然心動》中,朱莉看到父母在飯桌上吵了起來很難過。
後來在朱莉的房間裡,父母過來安慰她。
爸爸告訴朱莉「這不是你的錯」,媽媽告訴她「大人的事情會有解決的辦法,而且爸爸媽媽會一直相愛,並且愛著你。」
孩子看到父母有能力處理兩人之間的矛盾,這個和好的過程反而能給予孩子安全感。
而且,要求父母永遠保持情緒穩定、永遠不吵架,也不現實。
有時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本身,而是吵架後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只要我們能給予孩子良性的情感互動,有愛的家庭氛圍,孩子終將擁有治癒一生的底氣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