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小孩勤,愛死人」,勤快的小孩,確實更招父母喜歡。
每次聽到孩子說「等一下」「我不想」或者「我做不了」的時候,父母就會特別生氣。
父母把這一切,歸結到孩子的懶惰上。用父母的話說:你就是太懶,所以才不願意去做!
可實際上,真的是孩子懶惰呢?其實未必。「有心無力」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吧?大人都經常出現這樣的時刻,何況是孩子呢?
尊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想告訴父母的是:孩子偶爾疲倦、懶惰、拖延,都是正常情況。
可能,在有些父母的眼中,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可能是他們缺乏自律,或者不夠用心的表現。可實際上,這是孩子的身體到了極限,並不是他們有意想要逃避。
這麼說吧,孩子的身體,也如同電池一般,定期需要充電!一直想讓孩子保持最佳狀態,卻不給他定期充電,那肯定會出現疲倦和無力感。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的身體,以及他們的表現。當然,要區分開孩子是藉故偷懶,還是真的能量不足。
允許孩子休息和放鬆,讓他們暫時放下手中的事情。適量的休息、玩耍,可以補充能量,讓孩子重新活力滿滿。
身為父母,除了尊重之外,還要理解和支持孩子。畢竟,何時恢復能量,並不是父母或孩子可以決定的事情。
造成孩子有心無力的元兇,偏偏是父母
大家一定想知道,孩子為何會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呢?
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他們這個年齡段,除了學習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和擔憂,還有什麼好發愁的呢?
殊不知,孩子之所以出現疲倦、懶惰的表現,都跟父母有著直接關係。要麼是教育原因,要麼是家庭環境原因,希望父母都能重視起來。
首先:過度的批評和指責。想讓孩子變得優秀,這應該是父母畢生的追求,可問題是通過批評和指責,就能讓娃變優秀嗎?批評多了、指責多了,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和失落,從而影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不恰當的期望。身為父母,對子女都有「成龍成鳳」的心理,可問題是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不一樣。如果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或要求,這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沮喪和失望,反而無法變得優秀。
最後:過度的保護。不想讓孩子受傷,不想讓他經歷太多挫折。於是,便用自己的方式把孩子保護起來,結果卻弄巧成拙。過度保護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無趣和無聊,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探索和學習新事物。
如何幫助孩子恢復精力?來自父母的分享
@悠悠媽媽分享:多陪伴
發現孩子狀態不佳的時候,就要收起壞脾氣和抱怨,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陪在他們身邊就好。
要是孩子喜歡閱讀,那就陪著他一起看書;要是孩子喜歡玩玩具,那就陪著他一起玩耍;要是孩子喜歡安靜,那就靜靜的陪在他的的身邊。
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在父母這裡,他們會生出更多力量和安全感,就算不能瞬間滿血復活,也能恢復到「七成功力」。
@琪琪媽媽:均衡飲食
都說這個世界上,唯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
每次覺得孩子情緒不佳,或者做事情不太專注的時候,就會變著花樣為他做一些好吃的。
剛開始,只是想著讓孩子多吃一些有營養的東西,畢竟他還處在長身體階段。可後來發現,每次吃完美食,他的都會變得很開心。
也是那一刻相信:原來美食,真的可以撫慰人心!哪怕是孩子,他們也會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希望吃到喜歡的食物。
@鋼鏰媽媽:多鼓勵和肯定
之前,只要孩子偷懶,或者做事情不認真時,就會忍不住大聲吆喝、責罰,說一些傷人的話。
後來發現,每次說完這些話之後,孩子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反而比上一次做的更差勁。
突然意識到,孩子不能總是批評,要不然就應了老人那句話「越罵越笨」。之後,不論孩子做的好與不好,都會用穩定的情緒跟他溝通。
只要他認真做,都會給與肯定。每次都是先表揚,然後再說出不足的地方,不過不會像之前那樣直接。
成長路上,想要做個合格的父母,就要不斷學習!
成長,不僅僅是孩子在進步,父母也需要進步!
就算孩子走得慢一些,也沒有關係!無非就是父母多等等他們、多鼓勵鼓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