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丨美國新一輪「產能過剩論」背後的邏輯與應對

2024-05-22     中國經濟時報

大力挖掘中小城市和鄉鎮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加力推進充電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布局,組織多種形式的新能源汽車推廣促銷活動,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消費信貸支持力度,不斷釋放國內市場消費潛力。

核心觀點

從戰略高度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全局角度出發,主動謀劃,堅持立足當下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外部應對與內部發展相結合,綜合施策,雙向用力,切實有效維護我國利益,掌握對美西方博弈主動性,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茉楠 寧留甫談俊

近期,美西方有關中國「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美國財政部部長珍妮特·耶倫在訪華前就聲稱,「中國產能過剩扭曲了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面對新一輪「產能過剩論」及其實施的打壓措施,我國須加快制定中長期應對措施,激發國內市場潛力,在多雙邊磋商談判中積極維護我國發展權益。

01

美國新一輪「產能過剩論」及背後意圖

第一,誇大「產能過剩」,通過「強己、弱他」策略遏制中國產業發展。「產能過剩論」炮製出爐背後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進一步升級。在美國對華發起關稅戰6周年之際,又拓展至中國具有優勢和具有潛在競爭力的新興領域,其目的就是以非正當的關稅手段遏制中國科技力量崛起,阻止中國在先進位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取得創新突破。

在新「華盛頓共識」的鼓動下,拜登政府的產業政策全面回歸,產業補貼成為主要工具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當前高達49個行業享受美國政府補貼。在「強己」的同時,美國進一步加大「弱他」力度,近幾年,美國以「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環保」為名,出台《通脹削減法案》,針對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制定歧視性的補貼政策,將中國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產品排除在外,完全扭曲公平競爭,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違反世界貿易組織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規則。特別是面對美國大選之年,「產能過剩」議題將會被美國政客渲染和炒作以撈取選票和政治資本。

第二,美方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所謂「非市場導向政策」。美國大肆炒作「產能過剩」,指責中國向國際市場大舉傾銷廉價商品的背後,其實是直指所謂「非市場導向的政策和做法」,主要包括政府財政資助及支持產能擴張、補貼國有企業等方面。

02

拜登政府後續可能採取的對華打壓措施

近期,拜登政府宣布對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半導體和先進電池在內的中國產品強征高額關稅,這也印證了美方加碼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絕不會只停留在口頭層面。除了加征高額關稅之外,未來還會採取一系列的舉措,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第一,通過反補貼、反傾銷等手段限制中國產品。一是光伏行業。美國早就對中國光伏產品開展過多輪「雙反」調查。為規避高額的「雙反」關稅,近年來,中國光伏產品借道東南亞對美出口。美國商務部認為,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生產商存在規避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行為。但為了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美國總統拜登對東南亞四國製造的光伏組件給予24個月的進口關稅豁免。二是造船行業。2024年3月12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等五大工會組織請願,正式要求拜登政府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不合理和歧視性」做法展開貿易調查,敦促對在美港口停靠的中國船隻徵收「港口費」,並利用徵收的費用設立美國造船業振興基金。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啟動調查。三是鋼鐵、風電等行業。2024年4月1日,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中國的應用級風電塔發起第二次反傾銷、反補貼日落複審調查。預計美國大機率會繼續對中國風電塔採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第二,劍指中國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蓄力「組合拳」。一是鼓動取消對華最惠國待遇等貿易壁壘措施。美國正蓄力「組合拳」以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和最惠國待遇。近期,美國國會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喬什·霍利推出一項名為「終止與中國正常貿易關係法」的法案,將在生效後兩年之內撤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取消美中兩國的正常貿易關係。除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這部法案還將允許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更高關稅,並允許總統對部分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更高稅率。二是在RTAS中添加「毒丸條款」並使其模板化。《美墨加協定》(USMCA)為中國量身定製的「日落條款」,即所謂的「毒丸條款」。相關條款規定,若這三個國家中有一國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則其他協議夥伴有權在6個月內退出USMCA。未來不排除針對中國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毒丸條款」會模板化,並進一步延伸至美歐、美日以及其他雙邊、諸邊甚至多邊協定。

第三,聯合盟友和夥伴在「產能過剩」問題上對中國施壓。一是通過聯合盟友共同發聲,繼續在輿論上給中國製造壓力,給國際社會製造所謂中國非市場過剩產能嚴峻後果的負面印象。二是繼續努力打造某種形式的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聯盟,以施壓和圍堵中國。

03

對策建議

應對美西方炒作我國重點行業「產能過剩」議題,我們需要從戰略高度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全局角度出發,主動謀劃,堅持立足當下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外部應對與內部發展相結合,綜合施策,雙向用力,切實有效維護我國利益,掌握對美西方博弈主動性,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主動做好美西方炒作我國「產能過剩」議題回應工作,掌握輿論主動權。針對美西方指責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等領域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推動國內科研機構加強研究,全面掌握我國上述產業實際產能、國際市場需求、產業鏈供應鏈構成及區域布局情況,研判未來國際市場需求空間增長趨勢,明確中國上述領域產能提升與價格降低主要來自創新引領、市場競爭、產業鏈供應鏈優化以及產業規模收益遞增,而非單純來自政府補貼,為反駁美西方不實指責奠定學理基礎。充分利用國內外媒體、駐外使領館、商會、國際學術論壇、國際組織以及企業等渠道,主動發聲,澄清美西方對我國上述領域「產能過剩」的不實指責,同時,大力宣介我國上述產業發展對增進美西方民眾福祉、促進增加就業、助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積極作用。

第二,加強雙多邊磋商談判,切實維護我國企業合法正當權益。充分利用中美經濟工作組、中美商貿工作組、中美氣候磋商、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等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G20、全球氣候峰會等平台開展雙多邊交流研討與磋商談判。應堅持政經分開原則,推動在經濟全球化和發揮市場經濟規律作用的框架下進行磋商談判,避免美西方將產能過剩問題與政治等非經濟因素深度捆綁。加大對美西方重點行業產能狀況的分析與研判,掌握其「產能過剩」情況,並在磋商談判中適時拋出,提高我國磋商談判主動性。利用當前中美、中歐關係有所緩和的時機,爭取推動我國與美西方在「產能過剩」議題上實現「軟著陸」,在短時期內妥善加以解決,避免美西方將這一問題擴大化、長期化。針對美西方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鋰電池等產品採取加征關稅、進口管制以及反補貼、反傾銷調查等不合理、不正當措施,應予以堅決反對。

第三,挖掘國內市場潛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國內方面,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快產品更新換代、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精神,大力挖掘中小城市和鄉鎮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加力推進充電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布局,組織多種形式的新能源汽車推廣促銷活動,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消費信貸支持力度,不斷釋放國內市場消費潛力。推動滿足條件的光伏電站設備更新,擴展光伏應用場景,推動解決光伏發電併網難、消納難問題。

國際方面,在《巴黎協定》既定減排降碳目標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和光伏電池還有很大市場空間,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也在大力發展本國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我國可充分利用美歐出台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補貼等支持政策,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鋰電池等行業企業加大對美歐國家投資力度。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車企業「走出去」發展。用好用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生效的政策紅利,積極拓展東協及日韓市場。

第四,科學合理優化產能。利用此次美西方指責我國「產能過剩」的契機,結合我國部分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經驗,剖析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領域產能發展趨勢,針對可能的產能過剩風險及時採取調整措施。完善市場化法治化機制,構建過剩產能高效退出途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產能中的作用,提升退出過剩產能工作效率;做好相關人員安置工作。

第五,完善產業補貼機制。優化補貼來源與去向結構,提高補貼的平衡性與效能,將補貼重點放在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上,加強補貼項目的篩選與審核,不斷優化補貼資金使用結構。增強補貼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科學性、規範性與透明性。健全補貼政策第三方評估體系,完善財政補貼適時退出機制。構建統一、合理的財政補貼標準,引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做好反制美歐加大綠色補貼力度的準備。

(作者分別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歐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8b1be1c43c6e60737826f65c639a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