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論道丨檀學文:2024年,如何讓農民錢包鼓起來

2024-01-16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智庫論道丨檀學文:2024年,如何讓農民錢包鼓起來

檀學文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強化農民增收舉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有效利用,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奠定農民增收基礎。要致力於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培育重點領域農民增收能力,防範化解影響農民增收重大風險,保障脫貧地區農民和建檔立卡脫貧人口收入較快增長,多管齊下做好2024年農民增收工作。  

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大體上是指保障農民收入形成和增長的具有系統性、穩定性、長期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通常應以常態化制度安排為主、靈活性政策安排為補充。

到目前為止,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雖然近些年來已經連續實現農民收入更快增長以及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縮小,但是農民增收更多地得益於惠農強農政策,總體上仍缺乏長效機制,穩定性預期不足。應當對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四類來源,結合農民特點,統籌建立保障農民收入增長的制度體系。要將農民的勞動所得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將農民的社會保障等轉移性收入建立在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基礎上。

在就業方面,要主動實施產業結構逐步升級和梯次轉移戰略,塑造多樣化的就業市場;落實《勞動法》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從制度根源上解決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比例低、社會保險參加率低、拖欠工資禁而不絕等問題;以立法形式將農村勞動力終身培訓確立為國家制度。

在生產經營方面,要通過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農民市場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獨立自主經營或開展經濟合作的權利;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明確農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同發展生產義務相統一。

在財產利用方面,要賦予農民各類產權更加完整的市場權能,通過激活農村經濟增加產權收益。要落實城鄉統一規劃建設中的同地同權同價制度,完善農村產權市場交易制度和設施,將「三變」改革制度化。

在轉移性收入方面,逐步縮小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差距,消除農民工社會保障跨地區轉移制度障礙,將來進一步縮小農民與職工社會保障差距。

培育重點領域農民增收能力

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識別農民增收的若干重點領域並且著力培育農民增收潛力。

一是穩定農民工資性收入來源。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穩定全國就業形勢,分人群監測調控調查失業率,奠定農民增收基礎。二是擴大涉農增收機會。經過前幾年的疫情影響,2024年將是一個新的起步期。汲取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精髓來指導全國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要利用好鄉村建設的帶動能力,提高農村資源利用程度,增加就業機會,激活更多商業機會。要利用好農業建設的帶動能力,通過高標準農田、防災減災、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提升農業農村綜合生產能力。以積極就業創業服務培育縣域富民產業,從就業創業和產業化兩方面完善鄉村優勢特色產業聯農帶農機制。要不斷通過技術進步和經營方式變革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三是合理有序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改善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自主利用和流轉兩種形式,提高農地、林地、集體建設用地、閒置宅基地及房產的利用效率。落實好以養老保險和社區養老為核心的養老保障,以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為核心的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等重要的福利性轉移支付,農業綜合補貼、就業創業及培訓補助等發展性轉移支付,以及退耕還林補助、公益林補貼、水資源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等資源環境轉移支付。

防範化解農民收入波動重大風險

儘管我國農民收入增速已經連續十餘年跑贏城鎮居民增速,但農民收入波動的影響因素依然存在並且有的還有加劇趨勢。目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至少面臨五大風險。

一是由於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轉型而引起農民工就業率下降、換崗頻率提高、欠薪、工資率下降。二是農業經營活動存在產業同質化競爭、社會需求不振、流通交易費用居高不下、市場渠道變化導致部分農產品銷售困難。三是極端天氣、地質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引發生命、財產、產業損失。四是農民醫療保險待遇偏低且保險參加率趨於下降,農民工群體醫療保險參加率低,從而導致健康風險和因病支出風險。五是農村人口老齡化趨於加重,農民養老金水平偏低。其中,第一類和第五類風險是全局性的,其他三類風險則是群體性的。有必要構建防範化解農民收入大幅度波動的整體性策略。一是加強就業、農產品市場運行、社會保障、低收入人口收入等動態監測預警能力。二是當局部較高比例失業發生時,建立失業保險、就業救助、資助培訓聯動機制加以對沖緩解。三是發揮大型電商的聯農助農社會職能,對因非市場原因嚴重滯銷區域的農產品提供營銷援助。四是完善農民養老保險金穩定增長、社區醫療適老化改造、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相結合的農村養老體系。五是完善國家巨災保險及應急救助體系。  

維護脫貧地區農民和建檔立卡脫貧人口較快增收勢頭

2023年前三季度,脫貧人口市場性就業和政策性就業分別占78%和22%左右,可見超大規模的農民工就業市場和大規模的政策性就業都不可或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仍然是今後兩年「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需要從體制機制調整、政策調整和完善兩個方面維護脫貧地區農民和建檔立卡脫貧人口較快增收勢頭。

一是國家鄉村振興局併入農業農村部後,省級及以下各層級需要儘快落實並完成體制機制的調整適應。二是考慮到自然災害、市場風險頻發的因素,需要將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進一步常態化,基本思路是與民政部門低收入人口監測幫扶體制機制融合。三是統籌完善低收入人口的就業幫扶機制,包括公益性崗位、幫扶車間、東西部勞務協作以及以工代賑,加強就業人員培訓,提高就業市場化程度。四是抓緊研究制定過渡期後的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常態化幫扶機制,除了對最底層的低收入人口實施兜底保障性的監測幫扶外,還應對更大範圍的普通低收入家庭實施產業、就業、教育培訓方面的發展支持政策,使其儘可能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節奏。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貧困與福祉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6a1e607cf78c89391d0015c5295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