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初心,砥礪前行,共築「心」長城|GW-ICC 2019第一直播間匯總

2019-10-11     醫脈通心內頻道

長城會經歷了三十載崢嶸歲月,已經來到了而立之年。會議始終秉持「健康理想,理想健康」主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引領著心血管疾病領域廣大醫生同仁,為國民健康福祉以及中國心血管事業發展不斷注入蓬勃力量。

廣受歡迎的「第一直播間」在本次長城會上繼續進行。直播間邀請了各領域專家進行高峰對話,針對心血管疾病領域熱點、難點話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次「第一直播間」由醫脈通承辦,我們將為您呈現30場高質量專家訪談。

心對話:心臟康復進展與應用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孟曉萍教授、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王樂民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丁榮晶教授

隨著居民對健康追求的不斷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醫療不再僅滿足於治療疾病,疾病的預防及病後的康復都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心臟康復已經在我國心血管疾病領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長城會第一直播間第一場訪談正是圍繞這一主題,邀請了心臟康復領域前沿專家王樂民教授、孟曉萍教授和丁榮晶教授進行了討論。

丁榮晶教授指出,心臟康復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國外心臟康復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治療非常重要的臨床路徑的一部分。我們國家心臟康復事業的起步相對比較晚些,很多醫生對心臟康復還充滿好奇和陌生。我們的患者,還有很多人沒有得到良好的心臟康復管理。中國的心臟康復建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路需要走。丁榮晶教授就心臟康復的獲益、心臟康復中心的建設模式、心臟康復指南的解讀、心臟康復的發展現狀以及心臟康復的未來發展對王樂民和孟曉萍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度訪談。

王樂民教授將心臟康復高度評價為「時代需求」。王教授介紹,面對心血管疾病這個強大的敵人,我們必須將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聯動起來。根據目前的證據我們可以期待:心臟康復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心臟康復能夠降低疾病的總死亡率;心臟康復能夠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目前中國康復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已經推出了這方面的指南共識。心臟康復的建設需要更深入的醫生培訓和患者教育。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普及與質量並重。

孟曉萍教授在訪談中分享了建設心臟康復的先進模式——心內科心臟康復一體式的模式。這個模式不僅擴大了心臟康復的患者源,還能夠保證心臟康復過程中的安全性,實現了心血管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一體的健康管理模式。這個模式還能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因素健康管理。除此之外,孟教授還指出,心臟康復的內涵是將患者管理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移,心臟康復醫生尤其需要關注患者的生命治療,應給予患者有人情味的醫療。

最後,丁榮晶教授總結到,在學會的領導下,我們開展了「心臟康復走基層,五大處方進家庭」項目,歡迎更多的醫生都加入到心臟康復的建設當中。

專家共話暈厥診與治,臨床醫生必須掌握的要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文玲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瑛教授

暈厥是臨床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的一類急症。引起暈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心因性暈厥具有較高的危險性,也是很多年輕醫生難以把握的一類病症。在這一場次話題中,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劉文玲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吳瑛教授對暈厥進行了探討。

劉文玲教授在治療暈厥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她首先從診斷流程的變化、暈厥的分類、危險分層的評估、暈厥的檢查及治療等多方面對新版中國暈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進行了解讀。另外,劉文玲教授還將她建設暈厥中心的先進經驗進行了毫無保留的分享。目前我國暈厥的基層管理還很模糊,暈厥患者常常出現不知道該到哪個科室就診的情況。暈厥中心建設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夠減少患者的麻煩和負擔,為暈厥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目前已經聯合140餘家醫院建立了暈厥中心,為患者提供包含神經內科、心臟科、電生理科、老年科、內分泌等多學科專家團隊的MDT暈厥管理。劉教授指出,暈厥的管理要點在於高危性暈厥的識別,移動設備、穿戴設備等的發展在暈厥管理中的應用也為我們提供了新鮮血液。

吳瑛教授提到,暈厥就像是上帝給予我們一次額外的生機,暈厥很可能是猝死的一次紅色預警。更多的醫生都應該跟隨劉文玲教授加入到暈厥中心的建設當中,對高危險性暈厥的識別更為精準、及時的識別,對患者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科普教育。我們要對醫生進行規範化培養,以提高暈厥(尤其是不明原因暈厥)的診斷,最終能夠讓患者脫離致死性事件的發生風險。

長城會30年:健康理想、理想健康——暢談心臟病學科發展

泰達心血管疾病醫院李玉明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天津市胸科醫院的李曦銘教授

30年來,長城會為心臟病學科的發展帶來哪些光和熱?天津市胸科醫院的李曦銘教授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和泰達心血管疾病醫院李玉明教授進行訪談,三位專家的交流為學科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期許。

出生於1978年的李曦銘教授一路上伴隨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疾病分會的成長。他在開場中指出,心血管疾病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醫生工作中的勁敵,從古至今我們從未停止在這個領域中的探索。近幾十年來心臟病學科的飛速發展,新技術、新藥物的不斷問世,為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水平進展迎來了重生的希望。長城會也是經歷了重重困難而後逐漸下發展和壯大。我希望我們全體心血管醫生能夠藉助這樣優質的學術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儘快達到健康中國的目標。

李玉明教授回顧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疾病分會成立的41年時,感慨萬分。他指出,我們心血管疾病學科和長城會取得今天的成績都十分不易,這離不開很多老師、前輩的無私奉獻,正是因為他們的培養和帶領,我們的學科發展從弱到強、從無到有。另外,這些發展與政府的投入也分不開,「健康中國2030」的提出給無數的醫生同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我們的年輕醫生,需要好好學習前輩留下的寶貴經驗,好好利用國家對健康事業的支持和投入,好好掌握新科技、新工具的使用,為心血管疾病領域的發展繼續增光添彩。

李新立教授表示,正如李玉明教授所說,我們的心血管事業從弱到強,從無到有。我們的居民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不到40歲提高到現在的76歲。幾代人源源不斷的驅動力根源在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來自於中國人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我們幾代醫療人的共同初心,就是希望老百姓都可以獲得健康、增加壽命、提高生命質量。從專業角度來看,我們從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到提出自己的指南和專家共識,乃至現在將先進經驗帶到國際上進行轉播,這些進步來自於中國醫生對創新的不斷追求。我也希望年輕一輩的醫生能夠繼續發揚這種精神,開展更多的原創性科研工作,將我們的心血管事業推向國際更高舞台。

在這場暢談會裡,三位教授在多個方面對心血管疾病的發展進行解讀和暢想,讓人對中國心血管疾病領域的發展充滿期待。

心臟性猝死預測和預防:從進展到臨床

上海同濟大學東方醫院浦介麟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周勝華教授、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張萍教授

心臟性猝死是很多醫生感到非常棘手的問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周勝華教授、上海同濟大學東方醫院浦介麟教授、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張萍教授與針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解讀。

周勝華教授指出,猝死的發生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意識的喪失以及生命的終止,因此,如何在廣大人群中識別猝死高危患者就成為了我們醫生最首要的任務。首先,已經發生過暈厥或心臟驟停的患者存在較高的猝死風險;其次,家庭成員的猝死病史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第三,存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礎心臟疾病的人群也容易出現猝死風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某些遺傳疾病(如Brugada綜合徵)。一方面,我們需要臨床醫生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進行更普及的患者教育。

浦介麟教授指出,根據數據統計,我們國家幾乎每一兩分鐘就會有一個人發生猝死。我非常贊同周教授所說,猝死最重要的在於對高危患者的早先識別。但很多時候,我們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無法對猝死進行預先識別。在猝死發生後,還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搶救,也就是我們一直在宣傳的心肺復甦。現在我國在機場、火車站、電影院等很多公共場所都大量投入了除顫器(AED)。除顫器的使用及心肺復甦的施救能夠挽回很多患者的生命,我希望這兩項技能能夠更加廣泛地向民眾普及。

張萍教授總結到,猝死之所以棘手,是因為它具有極大的不可預測性,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死亡率非常高。心臟性猝死是目前全世界導致死亡的一個重要病因。在猝死的管理方面我們達成了一致的認識:第一,我們要積極的治療原發病,對引起猝死的病因進行管理;第二,就是要積極選擇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搶救策略;第三,需要持續不斷地提高公眾對猝死的認識和處理能力。

長城會30年:大會主席談——勇於擔當、砥礪前行、譜寫新篇章

長城會候任主席、天津市胸科醫院叢洪良教授,現任主席、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陳義漢院士,前任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健教授,大會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高穎教授

30年風雨兼程,長城心臟病學會議已成為心血管領域的「國際直通車」,並成功躋身於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心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之列。歷任大會主席是如何踐行這一使命?對於長城會未來的發展,又是如何構想的呢?今天,陳義漢院士、張建教授、叢洪良教授和高穎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間」,暢談長城會的傳承與發展。

本場直播訪談主持人高穎教授首先介紹了本次訪談的背景和各位做客專家。高教授表示,作為一名醫生能夠參與長城會的工作是自己的榮譽,經歷了長城會五年的創新和改革,一直以來的宗旨就是希望長城會這一學術和開放平台,能夠吸引更多醫學界的力量來參加。

陳義漢院士對本屆大會「銘記初心,共創未來」的主題進行了詮釋。陳院士介紹道,30年來,長城會以開闊的視野、廣博的胸襟、穿越時空的精神和激情燃燒的青春活躍,自始自終走在心血管疾病的最前沿,引領中國心血管疾病學科的發展。長城會的初心就是為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奉獻智慧和力量,為了人類健康的福祉,攜手共創長城會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健教授在介紹近來長城會的變革時指出,大會主席輪值制是近幾屆長城會的重大變革。這一制度的執行,一是對標AHA、ESC等國際大會,是和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二是激發了廣大心血管醫生的熱情,廣泛地團結了心血管領域地專家和同道,以更好地為抗擊心血管疾病做貢獻。

對於未來長城會的發展,叢洪良教授表示,將會繼續秉承創始主席胡大一教授,以及諸位前任主席的傳統,繼續與各大學會和學術期刊合作,聯合舉辦各專題的討論會。此外,未來長城會還將擴大與亞太地區學術會議的聯合,邀請更多亞太地區的醫生參會,以提升長城會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血脂異常管理:新指南、新思維、新實踐

河北省人民醫院郭藝芳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李勇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彭道泉教授

近年來發布的指南中,LDL-C的目標值下調,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對於中國的患者,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血脂管理策略呢?對於極高危和高危患者,應該如何管理血脂?PCSK9抑制劑的推薦級別提高了,在臨床中應該如何應用這類藥物?本場直播間,彭道泉教授、李勇教授和郭藝芳教授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血脂異常管理問題。

對於LDL-C的目標值下調,李勇教授表示非常贊同。李教授一直以來都提倡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人群裡面更嚴格的管理LDL-C目標值,有一系列研究證實,LDL-C目標值下調仍然能夠獲得心血管事件的顯著降低,而且並沒有發現這種強化血脂管理帶來的不利影響。他認為,LDL-C目標值下調會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帶來巨大的獲益。

ESC指南對極高危ASCVD的定義也進行了調整。對此,郭藝芳教授表示,本次ESC指南把ASCVD合併糖尿病、糖尿病合併CKD、糖尿病合併蛋白尿、糖尿病合併眼底病變甚至合併左室肥厚,或者糖尿病合併其他三種或以上危險因素都納入極高危人群。郭教授認為,對於極高危人群定義範圍的擴大反映了心血管醫生積極干預膽固醇理念的進一步加深,也反映了對於降低膽固醇的更加認可。

關於降脂治療相關副作用到底是藥物相關的作用還是與LDL-C水平有關這一問題,彭道泉教授認為,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降脂治療的副作用都出自於他汀;大劑量他汀研究也發現,當他汀聯合依折麥布、或是PCSK9抑制劑時,並沒有看到相關的副作用,這也再次證實降脂治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是靶點相關的,而不是LDL-C本身相關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2n3uG0BMH2_cNUg_s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