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這句話出自維新派六君子之一的梁啟超之口,在英國發起「鴉片戰爭」入侵中國之後,清朝的統治者包括一些知識分子,都還沉浸在「天朝上邦」的美夢當中,認為英國是西方大國,輸給他們非常的正常,所以想要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式來變法圖強。
甲午戰敗的影響
但是之後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卻讓這些沉浸在美夢中的知識分子們猛然驚醒,一個長期在中國周邊的小國,居然能夠擊敗三倍於他們的清軍,這讓很多人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引以為傲的亞洲第一海軍「北洋水師」覆滅,數十年洋務運動的產物被日軍一擊而潰,很多清軍軍官都流下了血淚,想不明白強大的清軍是怎麼輸掉戰鬥的?
其實造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腐朽的統治者為了自己驕奢的生活挪用了大量的軍費,慈禧太后整修了頤和園等皇家園林,導致海軍的軍費被大量的挪用,但是這並不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這場戰鬥清軍真的毫無勝算嗎?其實並不是如此。
甲午戰爭前期
雖然在前期在朝鮮半島的鬥爭中,清軍因為準備不足和指揮失誤,造成了清軍的退敗,但是總體實力並沒有遭受太大損失,擁有六十萬部隊的清軍在陸地上依舊能夠保持著兵力整體優勢。
日軍雖然占領了戰略要地平壤,可是對當時清軍的主力部隊卻毫無辦法,只能從海上尋求突破的機會。
在被列強入侵之後,中日都開始發展海軍,雖然後期慈禧挪用了大量的軍費導致海軍的裝備一度停更,可是因為北洋艦隊的起步較早,所以在艦艇數量上並不比日軍少。
黃海海戰的戰果
當時日軍的優勢是船的速度和火力都比清軍要強,可是清軍卻都是經歷了十幾年海戰的老兵,在戰術布置和實操上要比日軍略勝一籌,最終雙方都以五艘戰艦遭受重創而撤出了戰鬥。
經過此戰日軍的實力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本來清軍可以依靠著岸炮與海軍戰艦配合,奪取黃海的控制權,可是李鴻章卻「避戰保艦」將船隻都拖入威海港內,最終導致擁有制海權的日軍配合艦炮攻陷威海衛海軍基地,徹底摧毀了北洋水師。清朝統治者隨後與日軍議和。
清軍獲勝的可能
從戰局的進程來看,清軍當時並不是沒有還手之力,將士們也都奮勇殺敵,甚至水師提督鄧世昌還想要用自己的船撞沉日軍的旗艦「吉野號」,如果李鴻章沒有下令避戰保艦,北洋水師尚有一戰之力,畢竟當時日軍的艦隊也損失慘重,很多重要的設施都無法再使用。
後來進攻威海衛海軍基地的船舶也沒有黃海海戰時多,所以清軍有獲勝的希望。
而且就算海軍全線失敗,當時的遼東也還在激戰當中,清軍完全有可能用陸軍擊敗日軍,可是慈禧太后怕日軍打進北京,所以提前選擇了投降,當時的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而且因為侵犯了其他列強的利益已經成了眾矢之的,所以清軍只要稍作堅持,說不定戰鬥就會發生扭轉。
總結
可是慈禧等保守派只想過安穩的生活,於是就派李鴻章再度簽訂條約割地賠款,加深了對百姓的傷害,也讓努力為國征戰的清軍將心寒,每次提到軍費是一毛不拔,可是提到賠款錢卻十分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