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官網發布最新聲明。聲明指出: 世衛組織總幹事同意委員會確定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PHEIC是世衛組織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發出的最高級別警報。
委員會於當地時間4日召開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第十五次會議,並向世衛組織總幹事提交疫情現狀評估及未來防控建議。總幹事採納後,於當地時間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新冠)大流行結束了」。 全球層面針對新冠疫情採取的防控措施都可能會逐步降級。
這一改變將對全球帶來哪些影響?
對我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國未來在新冠疫情應對上
會有哪些變化?
針對這些問題,總台央視記者專訪了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
梁萬年:全球抗疫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梁萬年介紹,按照國際衛生條例的規定,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有三個標準,第一是這一事件是突如其來和超乎尋常的,第二個標準是這個疾病可以跨境快速傳播,第三個標準是這一事件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和協作來消除這一病毒的危害。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 梁萬年:現在從當前的流行態勢來看,新冠整個報告的感染人數以及住院人數,重症ICU的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呈持續下降狀態。另外,新冠病毒雖說在繼續變異,但是沒有看到新冠病毒的致病力、致死率的變化。雖然新冠病毒有時變異株傳播速度變快,免疫逃避能力變強,但是總體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第三點,通過人群的感染,我們叫自然感染,加上主動疫苗接種,全球來看已經建立了比較良好的人群抵抗力,我們叫免疫屏障。第四點,三年的抗疫各國都在加強公共衛生體系的能力建設。綜合考慮看,人類的抵抗力和新冠病毒之間,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個平衡的狀態,也可以說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梁萬年進一步解釋稱,達到不再繼續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不意味著新冠的流行就沒有了,疾病的危害就消失了,而是說明我們的能力目前已經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帶來的危害。
梁萬年: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對全球多領域帶來新變化
梁萬年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國就不再需要履行作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社會公共衛生措施和防控措施,這將對全球和我國的交通、貿易、旅遊等領域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 梁萬年:各國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採取有針對性的、非強制性的一些措施。我想最大的因素就是對交通、貿易、旅遊進一步來減少甚至是消除有關跨國的一些控制和限制等。包括人群的集會,我想都是有一些相應調整和完善。
梁萬年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進一步有利於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國際交往,進一步減少因為新冠疫情防控帶來的一些不便。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 梁萬年:國際交往將會更加便利。另外,我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國家的疫情防控就放任不管了,我們還是要繼續做好相關的疫情防控工作,要繼續和全球各國緊密團結,共同有效地、更具針對性地、更有成本效益地管控疫情,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梁萬年:仍需繼續保持監測預警等防控措施
目前我國對新冠疫情實施「乙類乙管」政策,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我國的疫情應對措施是否也會有新的變化和調整?梁萬年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不意味著新冠病毒已經對人類無害,也不意味著要放棄所有的防控,我國仍然要堅持預警監測、疫苗接種等必要的防控措施。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 梁萬年:一是如何更加有效和敏感地監測疾病病原體的變異情況以及疫情的發生髮展情況。就像我們要設好哨點,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監測網絡;第二,我們仍然還是要對高危人群,重點人群加強疫苗的接種。實踐已經證明疫苗對防重症防死亡,甚至更有效防控疫情傳播是有價值的。第三,臨床救治能力,特別是重症的救治能力,需要再進一步強化。第四,要保持在疫情防控期間已經養成的良好衛生和生活習慣。
張文宏最新發聲!
今天凌晨1點多,張文宏更新微博:「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
以下為全文:搭乘深夜航班MU5165 在夜間23點45分落地,打開微信,第一條跳出來的消息就是世衛組織宣布新冠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匆匆從熟悉的北京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出來,行李大廳熙熙攘攘,沒有任何人理你,沒有人測體溫,也沒有健康碼,恍惚間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過。正常的感覺特別好。
三年多時間我們的新聞中總是會有新冠的消息。辦公室的疫情地圖每日都在告訴今天的發熱病人數量,新冠檢測陽性數量,還有病毒亞型,城市地下水監測的病毒拷貝數。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醫務工作者,抑或政府官員,似乎都在擔心正常的日子會回去,擔心剛剛活躍的經濟復甦會被打斷。
這次五一勞動節,全國人民大旅行,從上海城市進出的流動數據都已經高於2019年的五一勞動節。我們擔心的醫院急診發熱就診病人比例雖略有上升,但仍遠低於甲流流行期間的發熱就診比例。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雖略有回升,但仍然處於極低水平。監測中國的新冠病毒亞型也已經逐漸和國際流行的病毒亞型趨同,都是以XBB為主,並且嚴重程度對醫療沒有造成壓力。
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
從機場出來的一剎那,深感一切都沒有發生,一切都已經發生。所有經過的一切,都會讓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讓我們暫時道別,加快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無論生活是艱難還是容易,只要我們不退場,終會看到我們期待的未來。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河北日報、 @張文宏、 CCTV國際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