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名運動員來說,獲得一枚奧運會金牌意味著什麼?

2022-03-08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對於一名運動員來說,獲得一枚奧運會金牌意味著什麼?

對有些項目的選手來說,奧運金牌意味著從0到1最艱難的突破。這種突破不光是他/她個人,也是幾代前行者們的折戟,終於苦盡甘來開花結果。

而那些拿到第一枚奧運金牌的人,他/她們將被更長久的記憶,他/她們的名字會像英雄般,被寫在萬神殿的第一行里。

2014年索契冬奧會,張虹奪得速度滑冰1000米冠軍,拿下中國速度滑冰冬奧歷史上的首枚金牌。

自從1980年在普萊西德湖,13位中國速滑隊隊員首次亮相冬奧會,由曹桂鳳

取得第21名的最好成績開始,一代又又一代速滑選手們向最高目標衝擊。可幾十年來,中國速滑一直保有競爭力,卻又始終沒能捅破那層窗戶紙。1992年葉喬波距離金牌曾無限接近,1000米只落後了0.02秒,2006年王曼麗又是差了一步。

對競技體育來說,有實力沒榮譽,輿論上會非常的微妙。

當一個隊伍榮譽拿到手軟時,公眾會傾向於祝福其中某位選手的生涯得以圓滿,即便失利也能報以最大的理解;而如果這個團隊遲遲沒能開花結果,期待無形中就成為很強的壓力,或許直接是質疑。「沒有金牌」是幾代速滑隊員背上不斷成長著的山。

想調整這種期待很難,速度滑冰也不像短道速滑(起碼稍微可以憧憬命運的垂青),選手能專注的只有毫無保留的發揮出自己水平。這點上,索契奧運前並沒有被特別好看的張虹,做得相當出色。

1988年4月出生於哈爾濱的張虹,7歲開始接觸滑冰,12歲進入哈爾濱市隊。雖然早期在短道速滑上參加了兩屆冬運會,也曾拿到過全國錦標賽冠軍,但卻因為身材有點高,一直沒有入選國家隊。而後張虹即將20歲時從短道速滑改項速度滑冰,用她自己的話來講,用了兩年多時間才最終完成技術轉變。

已經發生過的過程不必過多陳述了,再來回顧下當時的結果(比賽)——

比賽當天張虹從第七組內道出發,同組的是衛冕冠軍、加拿大人克里斯蒂娜·內斯比特,當天張虹的前半程發揮非常出色,中途換道時已經「套圈」跑到了內斯比特

之前,讓對手成為背景。後半程張虹也幾乎沒有降速的態勢,1分14秒02衝過終點。

衝線後的張虹靜靜等著待賽選手的成績,其它人則多少表現出不可思議的神情。這個成績的黑馬成色很足,壓力完全來到對手們那邊。最終張虹力壓荷蘭名將伍斯特

拿到金牌,0.67秒的巨大優勢甚至創下近五屆冬奧會來這個項目冠亞軍最懸殊的差距。

賽後回憶起比賽,張虹說,那天從進入賽道到站上起點,「全世界任何其它東西我都看不到。我專注到能感受每次呼吸和心跳。每一次擺臂和蹬地的距離。」

央視直播間裡的葉喬波激動更是溢於言表,直接把這一天稱為是中國日。四年又四年的等待,有太多懷揣著執著夢想的中國選手與它失之交臂,葉喬波曾經就是。當然每一次的不得意後,那些前行者們也只是稍作休息,就會開始備戰下一個大賽周期,這就是運動員最真實的生活。

不過張虹奪冠的那個夜晚,所有速度滑冰的曾經、當下和未來參與者,都有更好的理由去睡一個特別舒心的安穩覺,或者乾脆一夜無眠好好慶祝回味。這枚等待了太久的金牌值得更長時間的狂歡。

在世界速度滑冰項目上,中國速度滑冰隊雖然沒有那麼多榮譽,依然算得上是支勁旅。每一次大賽前,那些志在站上領獎台的運動員都過得並不輕鬆,雖然她/他們往往表面上看起來比誰都樂觀。在所有可追溯到數年前的訪談里,他們會提到夢想是金牌,然而並沒有人真的只是在「夢想」著金牌,他們每個人都付諸了一切,把追求金牌變成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天。

奧運會會告一段落,但堅持不會。這一屆不行就下一屆,這一代折戟下一代再上,直至最終拿到它。

曾經的羅致煥

、葉喬波、王曼麗是,王北星和劉虹是,如今在北京冬奧會再次突破的高亭宇和寧忠岩也是。

「對於運動員來說,獲得奧運會金牌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實現了個人運動生涯里,最了不起的成就。同時也可能是送給所有前行者們,最好的禮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1ade657bdec563da78d3cd6d032bc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