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這套AMD性能滿血主機 酣戰4A遊戲大作不是夢

2019-07-31   非玩家極客Show

前言:

在AMD發布銳龍三代後,眼看它家的產品大有超越牙膏廠同級產品之勢:多核性能全面吊打,以往劣勢的單核效能也迎頭趕上,讓啊魯這個曾經的A飯蠢蠢欲動。

畢竟手上的i5 8600K不知不覺已經服役兩年,在LR批處理/導出圖片時效率有點吃不消,哪怕是超到4.8GHz的情況下依舊抓雞,更糟的是矽脂導熱的它溫度表現poorguy(機箱不兼容水冷+懶得開蓋),再加上手上的RX590玩遊戲開高特效2K開始跟不上節奏,因此啊魯就動了更換平台的念頭。

配置介紹:

配置列表:

CPU:AMD RYZEN 7 3700X

主板:微星MEG X570 ACE

內存:金士頓Predator DDR4 3600 8G*2

顯卡:AMD RADEON RX 5700XT

固態硬碟:阿斯加特AN2 2TB+影馳HOF Pro PCIe M.2固態硬碟(還在來的路上,後續再發體驗)

電源:海韻CORE遊戲酷核電競特工聯名版GM650

機箱:微星氪金槍100中塔

產品開箱:

從包裝上上看,和產品定位一樣,RYZEN 7確實要比RYZEN 9系列縮水一點,從硬紙盒變成普通紙盒。

熟悉的信仰貼紙和CPU本體

令我意外的是,RYZEN7 3700X雖然定位比RYZEN9 3900X低,但附送的散熱器同樣是Wraith Prism,配有四熱管+9cmRGB風扇。

RYZEN7 3700X本體一覽,AM4接口,1331針腳,話說AMD消費級CPU啥時會採用BGA封裝啊,PGA封裝的好容易弄彎針腳鴨..........

主板用的是微星MEG X570 ACE,ATX板型,供電、散熱等各方面都還可以。

作為一款定位消費級旗艦的主板,超頻永遠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而超頻對主板的CPU供電模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驗,微星MEG X570 ACE採用雙8Pin CPU電力支持+14相供電,其中12相負責CPU核心,2相則為SOC供電,每相供電搭載一枚IR3555M DrMOS,且均設有一枚2代鈦金電感,PWM主控型號為IR35201,最高可控8相供電,配備6顆IR3599將CPU供電倍相成12相。

針對CPU供電的Moseft散熱問題,主板也有應對的措施,就是MOS散熱模塊和PCH散熱模塊通過熱管相連,有人說,這不是把CPU供電熱量傳到南橋上了麼?

PCH散熱模塊有風扇對晶片進行主動散熱呢,該風扇搭載ZERO FROZR智能啟停技術,在晶片低負載時能實現風扇低轉甚至停轉,實現噪音最小化。

M.2散熱裝甲

三根PCI-E 4.0 x16插槽,其中前兩條直連CPU,可在x16或者x8+x8的模式下工作, 最下面那條則是直連FCH,帶寬只有PCI-E 4.0 x4,,另外主板還提供了兩根PCI-E 4.0 x1插槽 ,由FCH所提供。

I/O接口配置如下:PS/2,2*USB 2.0接口,6*USB 3.1,有紅框標註的為Gen2,沒有紅框標註的則為Gen1,前者理論傳輸速率可達10Gb/s,後者則只有5Gb/s。雙千兆網卡,Type-A和Type-C也一應俱全,不過只有銳龍三代處理器才達到Gen2的速率。音頻接口配置則有一個光纖S/PDIF輸出和5個鍍金的3.5mm接口。最左側的兩個按鈕能提供清空BIOS設定和刷新BIOS的功能,

畢竟定位人群中包含超頻玩家嘛,它們就愛折騰。

之前阿魯用的內存是HyperX Predator RGB DDR4 3000 8G*2組合,按理說這次更換平台還是能用,但銳龍三代強化了內存頻率支持,最高甚至可達DDR4 5133MHz。

阿魯參考AMD銳龍三代官方PPT得知,銳龍三代的內存頻率G點(sweet spot)是DDR4 3733MHz(C17),此時,Infinity Fabric總線頻率和內存頻率維持在1:1,內存延遲降到了最低的67ns,此時頻率再往上就會分頻變成2:1,內存延遲不降反升。有見及此,阿魯趁內存仍未大幅漲價之前果斷將DDR4 3000MHz升級為DDR4 3600MHz,畢竟3600MHz超到3733MHz是基本沒什麼難度的。

逆水寒帶鹽

船新

充值信仰,可遠不止入手AU這麼簡單。縱觀AMD在顯卡,使用時間長達7年的GCN架構疲態盡顯。

在今年AMD推出了船新的RDNA架構Radeon RX 5700系列顯卡,採用了台積電7nm FinFET工藝,而Radeon RX 5700XT搭載的Navi 10核心擁有完整的40組CU計算單元,以及160個紋理單元和60個光柵單元。啊魯第一時間出掉了手上的RX590,入手了信仰十足的公版Radeon RX 5700XT。

A飯都很熟悉的RADEON標識,是一枚信仰燈,不得不說AMD顯卡是越來越會在外觀上玩信仰了,這點好評。

一體式鋁合金外殼非常硬核,上手感覺這卡還是蠻重的,有趣的是5700XT外殼頂部帶凹陷,這不是啊魯失手摔變形了,而是純正原生設計。這裡說一個網上關於這造型的笑話:RX 5700XT外殼開模時模具摔了下,由於趕著發布,就繼續用了,哈哈。

公版RX 5700XT依舊採用了公版顯卡慣用的渦輪式散熱器,7cm的渦輪風扇+真空腔均熱板散熱器,採用這種散熱設定有一個好處是顯卡的熱量直接排出箱外,最大程度減少顯卡自身發熱對周邊硬體的影響。

雖然RX 5700XT採用7nm工藝,但由於GPU塞進了103億電晶體,對電力供應還是有一定需求的(225W TDP),為此RX 5700XT採用6+8Pin供電接口。

背板也是少不了的,RADEON LOGO和和紅線為整塊背板作出了畫龍點睛般的點綴。右下角的黃色標識是防燙提示麼?滑稽。

3*DP+1*HDMI接口是常規操作,輸出接口右側也不忘RADEON信仰LOGO。

包裝帶產品各項參數,信息相當詳細。

註冊剁手信息還送50美元Steam充值卡。

用於測試電源啟動的附件,沒主板也能對電源進行點亮

Ryzen7 3700X+RX 5700XT兩大組合,額定650W電源啊魯認為是比較穩妥的選擇了。電源方面我選擇了海韻CORE遊戲酷核TUF Gaming特工聯名版GM650。7年原廠質保,到電源出質保時估計就我的平台已經換了幾次了。

海韻CORE GM650符合80PLUS金牌認證,230V下最高轉換效率92%,採用穩定高效LLC半橋諧振拓撲+DCDC方案,採用單路12V輸出,最高輸出功率達648W。該電源採用全日系耐高溫105℃電解電容與固態電容,以及FREE CABLE無導線連接技術,提高穩定性與使用壽命,相信能喊出7年質保的口號的底氣也是源自於此。

半模組設計,算是成本和便利性兩者之間的妥協吧,在有限的預算里把更多的投入放到電源內部用料中,啊魯對這種操作表示好評。模組接口帶接入標識,即使是小白也能輕鬆進行連接。

海韻智能溫控技術S²FC,能根據電源負載變化自動控制風扇轉速,使得該電源在散熱效能和靜音表現方面取得平衡,14cm的尺寸即使你用的是小鋼炮機箱一樣能兼容。

除了上述優勢,海韻CORE GM650還有一點比較亮眼的地方是,支持在海拔5000米內使用,哪怕你身處拉薩3600米的高原,海韻CORE GM650也能穩定運行,要知道3C標準的使用環境是海拔2000米高度,從側面能看出海韻電源品質確實過硬。

機箱方面,由於之前的機箱比較小,而且又沒有前置進風口,活脫脫就是一個大悶罐,也是導致i5 8600K溫度高的背鍋俠之一。所以這次趁著平台更換,順帶把機箱也換了,用的是微星氪金槍100。

支持3D列印部件替換

機箱頂部集成了電源鍵和兩枚USB3.0接口,個人感覺數量稍少,另一邊的按鈕集成重啟/切換LED燈效操作。

側面採用全透鋼化玻璃玻璃側板,厚度為4mm。

機箱頂部和前端帶開孔設計,為機箱進風提供有利條件。

決定機箱的散熱效能,是機箱的尺寸和支持的散熱規格,氪金槍100最高支持E-ATX主板,更寬廣的機箱容積有利於機箱風道氣流的形成。機箱提供2*3.5英寸機械硬碟架和4個2.5英寸硬碟位,在如今大容量固態當道、NAS設備滿街走的今天,這算是比較合理的設定了。

前置3*12cm風扇,後置12cmARGB風扇一枚,頂部和前端支持360mm冷排,不上水冷你也可以選擇安裝7枚系統風扇進行散熱。箱體最高能容納400m長度顯卡和170mm高的CPU風冷,大體積機箱的高兼容性得以充分體現。

作為一款以RGB光(wu)效(ran)為主打的機箱,內置了ARGB集線器,最高支持連結8個設備連接。2.5英寸硬碟架旁邊是理線槽,能進一步拯救靈魂走線玩家的騷操作。

裝機完成圖,原裝CPU散熱器確實值得吐槽,因為我還在選擇什麼品牌的360水冷好,有值友推薦一下嘛?

安裝微星DRAGON CENTER軟體後,能快速便捷的對主機的燈效進行操控、硬體監控、螢幕顯示效果調節(需要MSI顯示器),話不多說,下面看下新機的光污染效果吧

Emmm,不得不說,RX 5700XT沒RGB燈效違和感滿滿,不過燈效不夠,信仰來湊........

通過機箱頂部的LED控制鍵,能對機箱燈效進行多重切換。

理論性能測試:

整機配置一覽

娛樂大師跑分高達54W,可怕

CPU-Z 1.89跑分,Ryzen7 3700X憑藉8核16線程的規格,實現單核性能吊打,多核性能追平10核20線程的i7 7900X牙膏對手,不過啊魯看了其他媒體評測,發現R7 3700X的分數(單核525,多核5658)應該是徹底吊打i7 7900X,啊魯這平台分數不夠高應該是散熱器拖累所致,不過還是得說句AMD真心YES!

H.264測試得分54.9,老式雙路平台也難以望其項背。

CINEBENCH R20性能測試

wPrime性能測試

3DMARK跑分成績一覽

遊戲性能測試:

PS:遊戲畫質均設為最高,開啟抗鋸齒,解析度為2560*1440。

奇點灰燼

孤島驚魂5

古墓麗影:暗影

三國:全面戰爭

刺客信條:奧德賽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

總結:

以前我們A飯總是高喊AMD YES,但昔日AMD的產品表現多多少少有點不太盡如人意,實在讓追求完美的A飯有點不爽。令人欣慰的是AMD一直努力革新,這一點從銳龍的三代進化就能看出:在不斷補足產品以往不足(單核性能)的前提下還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多核性能)。這也是打動啊魯再度入手AMD平台的重要原因!總的來說這次裝機可以說是AMD信仰很足了,也很燒錢QAQ,各位老鐵喜歡的話歡迎點贊、關注,感謝閱讀全文,咱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