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大年初一晚,各台春晚帷幕方落,餘味仍在。其中,北京台春晚一如既往情感豐沛、口碑載道,以自成一派的精巧設計、廣闊視角,在「向春天出發」的美好祝願之下,從百姓故事、冬奧故事,講到國家故事、世界故事,將人民的情感、時代的表達、全新的創意置於時代宏大背景之下,展現出首都的人文關懷與家國格局。
在觀眾的一致好評下,2022北京台春晚創下了九年蟬聯csm35城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冠軍,收視率4.46%,市場份額15.11%;微博話題閱讀總量超200億,排名地方衛視春晚第一名的好成績。
其中,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北京市盲人學校表演的歌舞節目《我們的春天》通過聾人演員、盲童的舞蹈演繹,聯合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對盲童腦海里「春天印象」的呈現,呼籲更多人關注冬殘奧會,關愛殘障人士,引發廣泛的社會熱議。新京報記者獨家採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舞蹈老師李文倩,中央美院數字三維動畫工作室導師熊新君、張熙,揭秘《我們的春天》「破圈」背後的故事。
《我們的春天》由聾人舞蹈演員、盲童合力完成。
盲人是聾人的耳朵
聾人是盲人的眼睛
在盲童彈奏的婉轉悠揚的鋼琴聲之下,16位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聾人舞蹈演員,以及另一位盲童,在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象中緩緩登台。舞蹈演員身穿飄逸的白色長裙,像春天裡活潑靈動的精靈。盲童蹦蹦跳跳地捕捉著「蝴蝶」,一瞬間被「精靈們」簇擁,自己也化身為一隻美麗的小蝴蝶,在美麗的春天自由翱翔……
李文倩介紹,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曾參與諸多大型文藝匯演,經驗豐富。而此次《我們的春天》不同以往的是,聾人舞蹈演員和兩位盲童需要通過舞蹈動作,化為春天的各類意向,有時候是小貓,有時候是蝴蝶。因此在排練過程中,舞蹈老師和導演需要加強形象化展現的引導,幫助殘障孩子們在腦海中實現景物具象化。
「我們會先跟孩子們說,這個節目大概要表達什麼;現在這個動作是為了幹什麼。演出的時候還有道具配合,這些都是有一些難度的。」李文倩表示。但對於聾人舞蹈演員引領盲童,配合場景展現春天景象,李文倩坦言,平時團里無論是生活還是演出,都是聾人演員和盲人演員一起互相幫助、配合完成。盲人是聾人的耳朵,聾人是盲人的眼睛。這也促成了《我們的春天》舞台上「精靈」與「天使」的默契互動,靈動自然。
據李文倩介紹,團里20多名演員,最終入選了16名上台,1名候補,再加上兩名盲人學校的孩子,整個團隊耗時20多天進行排練。其間,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還要為冬殘奧會做準備,因此只能晝夜交替練習。但當《我們的春天》第一次彩排,現場所有工作人員都熱淚盈眶。「盲人『眼中』的春天和我們普通人眼中的完全不一樣,這樣的人文關懷讓我們產生了極大的震撼。」李文倩感慨。
突破常規的色彩、元素設計
體現超現實主義美學
2021年11月下旬,當北京台導演聯絡中央美院創作《我們的春天》視頻創意設計時,熊新君並不知道如何設計「盲童眼中的春天」的畫面。春晚導演團隊曾三次前往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和盲童學校與孩子們進行溝通,得到了他們最原始的對春天印象的表述,記錄下了孩子們嚮往的美好春天。這些幾乎沒見過春天的孩子,多元且豐富的想像力,天馬行空、奇幻瑰麗的場景和情節,都讓熊新君耳目一新。有的孩子說,春天裡應該有耳朵特別大的大象,有圓耳朵的貓,還有孩子說,春天的狗狗是沒有尾巴的。其中一個孩子,他「聞」到了丁香花的味道,有點像蘋果,非常香甜。
「盲童描繪的春天,可能是支離破碎的、不完整的。但從美學的角度來說,反而具備非常不一樣的元素,這恰恰構成了視覺美學中的『超現實主義』。我們用『超現實主義』重新構建了殘障人描繪的春天,觀眾可以從奇幻的畫面中擁有更為震撼的視覺體驗。」
因此,熊新君認為《我們的春天》一定要比常規的春天更美好、更漂亮、更有意思。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出殘障人群對美好生活更強烈的嚮往。熊新君帶領十人團隊,繪製出十幾版的稿子,最終保留了盲童們最初描述的元素,並取其精華,先後設計、製作了一個半月,才形成了當下節目中這幅主視覺畫面。
原本十幾英寸螢幕上的畫作被置入到十幾米高的實體空間中。
畫面中,每一絲線條都極具韻律感,形象元素生動活潑,有圓耳朵的貓、比樓高的大象、掛滿蘋果的丁香樹、在天空飛翔的魚、四隻眼睛的蝴蝶……色彩同樣絢麗且大膽。北京台春晚總導演秦崢也曾表示,《我們的春天》在色彩運用上再次大膽突破了過往北京台春晚明艷喜慶的基調。天空是彩色的,雲彩也是彩色的;星星、高山、植物、動物等,都千姿百態、五彩斑斕、奇思妙想。唯一常規的是春天的「綠色」仍被大量應用,「因為我們還是希望盲童的春天,也充滿綠色的生的希望。」熊新君表示。
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大展
製作難度遠超想像
「春天」的畫面就緒後,另一難點便是多媒體呈現。如何將繪製的「盲童眼中的春天」搬到現場大螢幕上和各分屏上?
張熙坦言,雖然今年北京台春晚演播廳的總面積並不大,但在先進科技的加持下,現場除了主屏之外還有各種側屏、立屏、吊屏、地屏和冰屏等;每一塊螢幕上放什麼內容?螢幕之間的畫面構成怎樣的空間關係?螢幕畫面與各個區位觀眾和攝影機視角的觀看關係如何平衡?螢幕數量之多、設計程度之複雜,遠超於團隊此前在人民大會堂與鳥巢參與過的多媒體項目。
在實際操作中,張熙團隊通過對主畫面的裁切與重構,以及在特殊屏中的針對性設計,才讓每一塊分屏都擁有了最合適的畫面,並最終構成一個整體諧和且充滿節奏變化的「春之視界」。
演出現場,各種螢幕之間的配合讓製作團隊煞費苦心。
不僅要多維度呈現,導演組也希望讓靜態畫面注入更多生命力,讓畫面上的小兔子、大象都栩栩如生地動起來。因此,《我們的春天》同樣是傳統晚會在新媒體上的大膽突破。張熙團隊將四個場景原畫中的花、草、樹、木,近十種動物以及雲彩、水流等,分成上百個圖層,然後對每一株植物單獨綁定骨點,並製作動態或動畫。所有動態元素,都需要符合這個「特殊世界」構成的視覺邏輯。而在具體動態設計上,畫面中的每一個生物,不僅要符合音樂舞蹈段落起伏的變化,體現出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幅度和節奏又不能過於強烈,喧賓奪主。
硬體條件不理想、需要不斷打磨的細節、8K解析度規格較高、製作周期緊張等,都令設計過程並不順利。直到錄製當天下午,張熙團隊才完成所有的渲染、合成工作,總計23塊動態螢幕、400多G數據。
正式錄製前,音樂段落的切點、配合互動的小動物位置、視頻完整播放效果,很多都沒有時間經過現場測試。20多條視頻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問題,就需要重新花費數十個小時重新渲染、導出,錄製機會又只有一次。
「當時的心情還是挺忐忑的。」張熙坦言。但當原本十幾英寸螢幕上的畫作,被置入到十幾米高的實體空間,仿佛「速寫」一下子變成了全景式、多層次的數字動態「壁畫」。一些微小的筆觸細節都被豐富擴充,色彩和線條的張力被放大了好幾倍,給人以極強的視覺震撼力。「這簡直是一場沉浸式的新媒體藝術大展。」張熙感嘆。
節目像是一場沉浸式的新媒體藝術大展。
關注冬殘奧會
關愛殘障人士
以往春節晚會大多以喜慶、祥和為主基調,讓觀眾們在熱鬧的氛圍中過大年。而今年北京台春晚也希望在後疫情時代,以溫暖、真情的表達,致敬與關懷每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以《我們的春天》中「盲童眼中的春天」的意向,呼籲更多人關注冬殘奧會,關愛殘障人士。「我們並不在乎來的人是否有流量,春晚節目要展現北京的人文關懷。」秦崢曾表示。
在熊新君看來,疫情讓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當觀眾們看到盲人「眼中」的春天,當殘障人士們有機會表達自己對於春天的嚮往,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一種反思:是不是我們忘記了生活本來的美好?「疫情之下,我們也應該去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當現場音樂響起,雨滴,花開,聾人們在特殊的春天下翩翩起舞,每一個動作都讓我特別感動。」
李文倩則認為,殘障人士感受到的世界、情感,其實和普通人是一樣的。生活中,他們同樣自信、陽光、快樂,充滿希望。李文倩希望通過《我們的春天》呼籲大眾平等看待殘障群體,「他們需要社會平等、共融、共通的參與機會,也希望更多平台能像北京台一樣,給擁有特殊特長的演員們舞台,讓他們去發光發熱,去展現自己的魅力和才華。」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台春晚現場所有人員身上都佩戴著一條紅色圍巾。這條圍巾的圖案是《我們的春天》畫面中那隻圓耳朵的小貓。這隻像老虎一樣的貓,在節目結尾跳上天空,幻化成金色光斑,消逝在天空,把所有盲童對春天的嚮往都帶到了圍巾上,其中不僅有丁香花的美好,蘋果的平平安安,也有貓虎一體的力量。而在《我們的春天》之後的歌曲《光亮》中,這些佩戴圍巾的普通人走上大街小巷,用圍巾作為連結,把春天的溫暖送往大街小巷,這也是北京廣播電視台、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和北京市盲人學校共同送出的2022年最溫暖的愛。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ID:yuleyidian)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