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快男出道的魏晨嗎?
最近,在懸疑劇《消失的孩子》里,他演的袁午讓我著實驚艷了一把。
並不是他變帥了,而是這個角色悲情得太真實了!
表面上,他是「別人家的孩子」。
智商出眾,成績優異,手握高學歷,一直過著被父母安排的生活,生活沒有什麼煩惱,一切看似那麼美好。
可就這麼一個人人眼裡的「青年才俊」,在母親離世後卻成了「廢青」。
劇里,他深度社恐、眼神空洞、 瘦骨嶙峋,沒有收入來源,沉迷於賭博...
他的命運,隨著父母的相繼離世,一點點步入深淵...
袁午,一直是媽媽的驕傲。
如果用現在流行的成績作為衡量標準,袁午媽媽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他以645分的高分進入了全國排名靠前的重點大學。
不僅如此他還很聽話,媽媽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
大學之前,媽媽覺得所有社交都是沒用的,只需要成績說話,不讓他交朋友。
高分考上大學時,也是媽媽給選的學校和專業。
媽媽對袁午的照顧,事無巨細到有點兒「變態」:
袁午開始大學生活後,媽媽在學校對面的招待所住了三個星期。
除了規範袁午的大學生活作息之外,還「垂簾聽幕」,通過袁午對其他室友的描述和自己的第一印象,分析出他們的性格特徵。
由此來安排袁午應該親近誰、遠離誰,和誰應該聊什麼話題,絕不能觸及什麼底線。
更誇張的是,她還教自己兒子用這套方法分析班上的其他同學,以此達到保護的目的。
就連相親的時候說什麼,結婚對象是誰,婚戒該怎麼選,都是她媽媽一手安排。
袁午,就是這麼在媽媽的保護下一點點「廢掉」的。
就連相親的時候說什麼,結婚對象是誰,婚戒該怎麼選,都是她媽媽一手安排。
可想而知,他在這種極度寵溺封閉的環境下長大後,並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人情世故。
在工作中屢屢碰壁後,袁午只能通過賭博獲得可憐的成就感,負債纍纍,妻女離去,母親也因此在一次意外中喪生。
袁午賴以生存的玻璃罩,開始坍塌了...
母親離世、妻離子散、負債纍纍,失去工作。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個天才學霸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
袁午的寄生對象,也從媽媽換到爸爸身上。
爸爸帶著他去了新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
他每天穿一身乾淨的西裝,拎著煞有介事的公文包,他的眼神還是隱藏不住的灰暗。
每天謊稱去上班,實際上去麻將館打麻將。
爸爸一問起收入,就說試用期沒工資。
他就這麼心安理得地,靠著爸爸微博的退休金過日子。
可沒有媽了,還有爸爸在。
沒有爸爸了,他怎麼活啊?
終於在某天夜裡,酒醉的父親,再也沒有醒過來了。
他又慌亂又悲傷,他接受不了自己唯一的依靠也沒了。
更現實的是:沒了父親的退休金,他還怎麼活?
於是,他產生了一個恐怖的想法:
藏屍。
看到這裡,我想電視機前所有人都開始毛骨悚然。
這實在太變態了。
有人說,袁午這條線如果作為主線的話,這部劇的精彩程度肯定更勝一籌。
深有同感。
雖然他賭博、藏屍,但他底色絕對是善良的。(不槓,槓就是你對)
他會想盡辦法省下來5塊錢,給父親買一雙棉拖;
他會給路邊車禍身亡的小狗安葬;
甚至看到樓下和自己父親年紀相仿的大爺,會給錢,幫忙幹活;
回到家還幻想爸媽在自己身邊...
只不過,最愛自己的爸媽,用最隱蔽的方式毀了他,把他養成一個生理上成人,心理上毫無自理能力的巨嬰。
生活的無能,徹底把他拉入深淵,遮蓋他身上善的部分。
這也是我看這部劇,最讓我百感交集的地方。
真正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雖然劇情已經夠變態了。
但更恐怖的地方在於,現實生活中,把孩子養成巨嬰,可能比電視更驚悚。
還記得幾年前那個震驚全國的殺妻案嗎?
上海一個26歲的富二代欠下巨額賭債,靠父母的救濟填大窟窿。
在妻子懷孕期間還繼續賭博,欠下400萬。
忍無可忍的妻子跟他攤牌,結果這個富二代一點就著,拿出一把刀捅向有身孕的妻子!
看到妻子昏迷後,他害怕極了,乾脆拿出汽油倒妻子身上,然後在自家別墅放火,試圖偽裝成火災逃避責任。
把孩子養成巨嬰,實在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
這部劇,真的值得每個父母深思。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從來都不是履歷有多優秀,保養得多好看,而是心智足夠成熟,內心足夠強大,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
只有通過抑制住內心的嬰兒人格,孩子才能完成真正的成人化。
而每個巨嬰背後,恰恰也都有個縱容他們的原生家庭。
在孩子長大之前,怎麼把嬰兒人格扼殺在搖籃里,讓孩子與現實的世界真正的產生連結,才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認清現實吧,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負責。
過分的、沒有界限感的付出,相當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只有劃清界限,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教孩子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是推動孩子成長的唯一途徑。
最後
願我們的孩子一生都忠於自我
掌握命運
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這是作為父母的畢生所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