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種出菜,擺攤賣
一
2000年初,為了配合「可持續食物項目」開展,在學生、廚師和家長的呼籲下,耶魯大學破例將校園北側一片荒草叢生的空地命名為「耶魯農場」。
耶魯農場不大,只有1英畝。為了體驗多種種植模式,農場被分割為多個小塊,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以現代化方式種植。西紅柿、土豆、南瓜,日常食用的蔬菜種植在大棚。最北端的土地以小型森林模式種植,裡面有野柿子、草藥和黑莓。
雖然叫農場,耶魯大學的目不僅僅體現在農事方面,還包括有機、廚藝和商業,看起來,耶魯農場更像一個食育基地。除此之外,農場也很注重人為關懷,大力提倡尊重自然和原住民生活習性。
耶魯農場向學生和教職工開放,種植者需提交申請,經過審核並同意後,土地移交至申請人名下,期限是一年,期滿後交給下一個申請人。別以為農場是自家後院,任性起來想種什麼就種什麼,不想種了就讓地荒在那裡。耶魯農場對種植者的要求可謂全方位、立體式。
首先,種植者要按照區域進行種植,蔬菜地決不能用來種小麥,玉米地也不能種草莓。其次,種植者必須保證作物的健康成長,該播種時不能誤了節氣,該澆水的時候不能偷懶,該上肥料時不能怕臭。因為是有機農產品,作物生長期間絕對不能使用化肥,殺蟲劑也不能隨便噴洒。一旦出現病蟲害,應優先選用誘捕、人工等方式。當然,如果病蟲害嚴重,必須採取化學方式,則應選用低毒或無毒生物製劑。另外,種植者還要遵守其他規則,比如不在大風環境下噴洒藥劑,不能影響相鄰區域作物的正常生長,拋棄剩餘殺蟲劑時應先諮詢當地環保機構。
不撒化肥,不打農藥,植物以純天然方式生長,耶魯農場因此吸引了周圍鳥類和其他小動物的光顧。因為這個緣故,種植者還要增加一項本領,人工趕走入侵者。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老鼠、松鼠和飛雀會從四面八方趕來,蘿蔔的根莖,玉米的籽粒,甜甜的黑莓會「慘遭毒手」。雖然農場很關注作物產量,但種植者不能採取化學方式,只能用聲音嚇跑,或用竹竿趕走它們。
二
調研一年,計劃一年,人員培訓一年,耶魯農場前期準備工作紮實而有序。 2003年夏季,農場第一批蔬菜喜獲豐收。出產的西紅柿、辣椒和茄子被分成兩份,一份送進學校食堂,供全校師生食用。新鮮的蔬菜上還掛著晶瑩的露水,廚師們大顯身手,以最健康的烹飪方式做出最美味的佳肴。除此之外,可持續食物實驗室還和食堂聯手舉辦各種廚藝大賽,將研究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最終為人體健康而努力。
另一份蔬菜由學生運往附近農貿市場,根據市場行情予以出售,同時調研蔬菜價格的變化規律。由於是有機食品,且出自耶魯大學學生之手,蔬菜一上市便被市民搶購一空。這一結果,極大鼓勵了學生們的自信心。所得資金當然不能他用,要作為農業研究經費投入下一個主題的研究之中。
批薩由學生們現做現烤,麵糰上的新鮮南瓜和鼠尾草來自耶魯農場,甜玉米則來自熟人的農場。
作為可持續食物項目,環保、有機和可持續是耶魯農場的研究重點。農場肥料大都來自學校食堂和宿舍,不能食用的菜葉,吃剩的飯菜收集起來,倒在土堆中厭氧發酵,堆肥後成為有機肥料返回土地,為作物提供養分,實現可循環種植。環保、健康、循環,當這些元素融入食物後,耶魯人變得「不能自拔」,有機食物之風風靡整個校園。受此影響,耶魯大學食堂由部分供應有機食物發展為全面供應,受益者是全校數千名師生。
三
很多年前,耶魯大學所在地為昆尼帕印第安人所有。為了將原住民的農作物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農場定期向原住民徵集老種子。通過嘗試性種植,一些種子得以延續。老種子承載著原住民的生命和希望,蘊含著原住民的記憶和淚水。每當接過用布包裹的種子,傾聽其中所蘊藏的故事時,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由播種到長出第一片葉子,再到成熟、結果,種植者會對老種子生長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拍照、記錄。當作物收穫時,同學們會挑選一些優質種子送進「線上種子博物館」,以實物、圖片和文字形式向公眾講述老種子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繪圖:Mother Earth News
秋天的一個下午,農場邀請原住民史蒂芬爺爺前來檢驗「三姐妹」種植效果,這是原住民長期實踐得出的種植經驗。
「三姐妹」是指南瓜、豆角和玉米,將三種作物種植在同一塊土地,豆角可以固氮,以此提升土壤肥性。南瓜藤在地里攀爬,肥大的葉片能防止土壤水分過度蒸發。
高高的玉米稈可以用來做豆角架。三種作物和平相處,互惠互利,如同三姐妹一般。種植者嚴格按照史蒂芬的指導進行種植,到了秋季,橘紅色的「水牛溪」南瓜皮厚瓤面,「琉璃石」玉米五彩斑斕,紅粒豆角翠綠肥厚。
史蒂芬爺爺高度讚揚」三姐妹」的長勢,還摸著皮球大的南瓜激動地說:「耶魯沒有忘記昆尼帕印第安人。」
玉米也是老品種,左起:粗壯齊整的「皮特森藍」,五彩斑斕的「琉璃石」,和源自墨西哥的「瓦哈坎綠酒窩」。
四
除了本校學生參與外,耶魯農場還主動承擔起向全社會推廣可持續食物的責任。以可持續食物為主題,農場通過演講、電影、工作坊和田野調查等形式,向學生和公眾傳達可持續食物概念,從而改變人們的飲食和消費習慣。
「種子到沙拉」活動由學生會組織,邀請公立和私立小學學生前來參觀。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一粒白色的種子變為一顆植株,植株開出黃色花朵,再結出滾圓的西紅柿,最後變為美味沙拉的全過程。「體驗收穫」由高年級學生組織,目的是讓低年級學生親身體驗收穫過程,體會勞動的辛苦和不易,以此教育學生珍惜食物,尊重農業勞動者。
周五是農場開放日,無論是耶魯師生還是普通公眾,都可以來此參加義務勞動。同學、朋友、家人、情侶、夫妻,大家結伴而來。在農場管理者的統一調配下,有人為蘿蔔拔草,有人為西紅柿捉蟲,有人為南瓜澆水。戴上手套,78歲的布朗先生剪下沉甸甸的麥穗,布朗太太挎著竹籃緊隨其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夕陽西下,農場如同一幅美麗的油畫。
農場種植的小麥
農場一角搭建有一個簡易茅草棚,四個柱子懸掛著一簇一簇的紫蘇,一陣清風吹過,風乾的紫蘇左右搖擺,發出沙沙的響聲。
長條木桌上,熟透的黑莓盛放在翠綠的南瓜葉上,洋甘菊插在飲料瓶中。參加義務勞動的人分工明確,有人和面,有人清洗蔬菜,有人擺果盤。
做披薩的麵粉來自農場去年產的小麥,西紅柿和胡蘿蔔剛剛從農場採摘而來。一陣麥香飄來,熱騰騰的披薩出爐,撒上一把隨手採摘的鼠尾草,炭爐披薩的顏值和味道簡直爆棚。
夜幕降臨,耶魯農場傳來討論聲、歌唱聲、音樂聲,以及眾人開心的笑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zMYXm8BMH2_cNUgIF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