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傳奇」他是明朝官僚中的聰明人,雖遭解職,卻很安逸

2019-10-26     內刊主編

今天說的這位,又是一名賦性穎慧卻大器晚成的神童,叫名趙文耀(1504~1575),字網夫,號鳳里,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籍貫是鳳棲里(今河洛鎮趙家疃人)。

趙文耀出身名門,他父親趙松,是嘉靖年初年的拔貢,任職永年縣教諭。很明顯,也是書香門第。

有資料載:「趙文燿生於縣學宮,賦性穎慧,7歲即讀書,10歲能做文,13歲能賦詩,19歲中秀才,25歲中舉人,為亞元。其為人倜儻磊落,意氣豪邁,行不詭俗,有大丈夫氣概。」

這可是令人仰慕的小鮮肉啊。

為國盡忠,極盡勞瘁

1541年(嘉靖二十年),趙文燿37歲中了進士。那個時代,讀書的目的很簡單:做官。

最初,趙文燿任戶部主事。「在天津督餉,威嚴廉正。」

後來又升任戶部員外郎、郎中,主司國庫出納。國字號的官。

在這個位置上,趙文耀「處事安穩無私」,必然受到上級賞識。不久後,被外放為山西按察司僉事,分巡上谷口。上谷口地近邊關,頻頻發生戰事,經常有大批逃難百姓聚集到城下。

趙文耀看不下去了,他「憐惜民命,冒險納民入城。」,接難民入城安置,確實有很大風險,可趙文耀顧不上這麼多了,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獲救的百姓對趙文耀感恩戴德,為他修建了生祠。

有一次,趙文燿帶兵民出城建烽火台和屯兵工事,忽見不遠處塵土飛揚,嘶喊聲不絕,有一彪人馬奔襲而來。原來,是敵軍來襲。

趙文耀不慌不亂,鎮定自若地指揮迎戰,成功擊退了來敵。此舉獲得了朝廷的嘉獎,不久,他就升任了山西布政司右參議,接著又升任陝西按察司副使,關隘,可謂官運亨通,連升三級。

在新職上,趙文耀「為國盡忠,極盡勞瘁。」

奉養老母,開館講課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趙文燿因「老母年高,乞假奉養。」——請假回家盡孝去了。

回了老家以後,趙文耀武「親書春聯以抒懷」,曰:

「大地春回見天恩蘇萬物,慈顏年邁忍將日養公。」

此後,他一門心思奉養老母親,「諸事盡心。」還不忘幫助親友、接濟鄰里,樂善好施,不遺餘力。並開館講課,分經校藝,培育後學,那十年里,城裡凡是登科的弟子,大多是他的學生。

觸忤上官,解職歸鄉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趙文燿的母親病故。他服孝三年後再度赴京。這次他的官位又有了變動——任陝西副使,駐守潼關要塞。

這個時候趙文燿已經年過五十了,但他依然「直氣勁節,意氣風發」,跟二十年前一樣。

趙文耀最喜喜歡做的事就是「研討用兵籌邊之策」,且「多有不凡見解。」曾經多次上奏朝廷,要求與邊疆少數民族間發展邊貨貿易,互通有無,也可減少和防止外族覬覦中原,入侵擄掠。

孰料,天有不測風雲,官場高深莫估——趙文燿竟然以「觸忤上官」之名被解職。由此看來,有才也不能常「顯擺啊」。

不得已,趙文耀二次回歸故里。

不慕奢華,問道求真

這次他可能是想開了、看透了,開始「卜築名園,嘯傲山水,飲酒賦詩,優遊林下。」大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並聯合數十人成立了忘機社,「無論貴賤,不慕奢華,只問道求真。」共登君子之堂,編著有詩文集《鳳里小稿》,珍藏家中未予印行。

1575年(萬曆三年),趙文耀病逝,終年72歲。

趙文耀在鄉居期間,「令望嶽嶽」——威望與號召力是很強的。他組織族人增修了鳳棲里墓園的墓碑、墓表、翁仲、石羊、石馬和院牆等,栽種了樹木,修建了饗堂,添置了大量祭田,並制定了詳細的房社條約、祭祀規制、祭文格式,又在城內先後修建了亞魁坊、恩榮坊、儒林坊三座石制牌坊,令萊陽趙氏家族許多事務都煥然一新。

萊陽有名的牌坊之一——儒林坊,並不是趙氏家族的牌坊,而是萊陽城內文廟前的門坊之一,是一座明代中期建造的大理石三門牌坊。上書「儒林」和「儲育英賢」雙匾,有「明山西副使趙文燿立」的署名,位置在大寺街南部東側,這座牌坊早已不在了。

進入儒林坊便是文廟前廣場的東西石道,是文廟的入口,儒林村由此坊而得名,成為城內區劃「杏壇坊」的地標。

趙文耀是萊陽天水趙氏大族歷史上承前啟後的棟樑人物。金代有趙植、趙格兄弟雙進士,直到明中期趙文耀中進士後,萊陽趙氏又恢復了榮耀,並進入輝煌時期。

後繼有人

趙文燿有兩個兒子也很有出息:長子趙坰是明隆慶年間拔貢,先後做過直隸沙河、懷柔、密雲等縣知縣、霸州知州、南直隸淮安府同知,兩淮河運副使、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誥授大中大夫,一生仕途通達,地位顯赫,民國《萊陽縣誌》鄉宦志有小傳,墓在梁好泊村。

次子趙址是萬曆年間的拔貢,任過河南滎陽知縣、浙江富陽知縣,敕授文林郎。

趙文耀以子趙坰貴誥贈大中大夫、兩淮鹽運使、兵部尚書。

趙址之子趙以銓、趙以鉅均是崇禎年間的貢生。

趙以銓之子趙濤、趙汪均為崇禎年間的舉人,遺憾的是,都犧牲在「癸未邑難」事件。

在民國《萊陽縣誌》中,載有明代名士王崇古(蒲州人,宋琬好友)為趙文耀撰寫的墓志銘:

「乾坤有正氣,海岳毓精英。篤生偉文夫,甲第馳令名。宦程歷中外,雅操勵公忠。英標負壯猷,持節蒞邊庭。表餌思和戎,時幾嘆未逢。嗟予誼同袍,契合矢協恭。公歸臥東海,忘機效海翁。予久竿邊圖,格虜熄邊烽。報主追前修,久要慰平生。頌言墨尤新,清夢斷兩楹。椿棒摧藹余芳,風去留遐聲。馬鬣郁崇崗,千載勒芳銘。」

古人寫墓志銘,雖有諛墓之嫌,但對趙文耀的褒揚,並不為過。

(作者:趙松枝 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wHECm4BMH2_cNUgwM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