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微信朋友圈曬圖出鏡率最高的物品,美食占據Number One位置,成為不爭的事實」相信很多朋友也會被一些美食照片給「毒害」不輕,那么小編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些拍攝美食的攝影技巧,供大家交流學習吧!
我們大多數人在拍食物都是未經打燈拍攝的照片,但如果拍攝條件允許,能在拍美食時打燈,無疑能讓照片質感提升不少,增強觀者的食慾。
那麼,打補光燈究竟會為拍攝起到什麼樣的幫助呢?很多攝影愛好者都有諸如:補光燈拍和自然光線拍片有什麼差別?怎樣用補光燈拍攝?這類問題,以面我們來解釋下用補光燈操作拍攝的原理。
首先,我們需要補光燈拍美食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現場是否有容許打燈的環境、我們選用補光燈而非閃光燈的原因,是因為補光燈在餐廳等公眾空間對他人的干擾較低,且體積較小、成本較低、便於離機控制、操作直觀、方便立即檢驗打光效果。我們將補光前/補光後的照片對比展示,方便大家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
我們知道所有的光源都有質地上的差異,在所有光源中自然光(太陽光)的光質是最好的,它的(CRI,能顯示正確顏色的指數)是100,而餐廳內的人造光源光質會很差,絕大多數都在CRI 80以下,在重視氣氛的餐廳,甚至CRI 60的室內光源也是有的,如果用顏色性低的室內光源,就註定難以拍出某些顏色,這即使是後期修圖也很難補救。
這是直接用餐廳室內光源拍攝的照片,室內燈光是一般常見的黃光,已按照現場光使用自訂白平衡。
光比是拍攝環境中亮部與暗部之間的差異,也有人稱之為反差。由於我們介紹不是什麼嚴謹的棚拍布光之類的技巧,因此理解為光比或反差就可以了。
一般的室內燈的大多是均勻的打亮室內環境,除非一些裝潢與氣氛的需求,至少在餐桌上光源大致上是相同的,而這對我們的拍攝就會造成一個問題,畫面亮度太過均勻,會導致拍攝主體太過於平面。
我們以基圍蝦照片為例,這是使用室內燈拍攝的照片,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顏色校準、曝光正確、白平衡與肉眼所見不會差太多…. 但,看起來似乎缺失一些質感。
將補光燈的角度稍往前移動一點,同時也可以營造一點反光,看起來反差很強烈,畫面中的明暗差異更明顯。
但必須要說的是,提升光比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並不是所有的場景、題材都適合去加大反差,比如這張用補光燈塑造光比的照片,雖然很有特色,但並不好看,靈活運用才是正確的方法。
室內大多數的照明都是由正上方往下照射的,這會讓食物拍起來很沒有立體感,同時也會讓不該出現陰影的地方暗成一片。
可以看到由於光線方向改變了,右上角的紅棗立體感更強
要讓食物看起來美觀、可口,利用反光去營造食物的潤澤感是很重要的。在商拍領域,為了營造食物光澤度有時需要給食物表面塗些食用油,廚師在料理時也會有類似的做法,不過本文既然涉及是補光燈技巧應用,如何打補光燈將是我們重點介紹內容。前面提到,由於一般的室內光源都是由上往下照射,其實很難替食物營造出足夠的光澤感。
如果我們調整一下補光燈的角度,就可以讓麵包反射出一些光澤。
小編個人覺得,在補光燈的所有作用當中,最不重要的就是提升亮度、拉高快門、降低感光度。安全快門固然很重要,但現在相機的可用ISO 都已做到相當好,基本上我們不容易分辨ISO 800 以及ISO 3200 的照片畫質區別。
未使用補光燈
使用補光燈
不過站在補光的角度,而不考慮塑光、反差… 的差異,那麼補光燈的補光效果自然是十分出色的。
受益於進光量的增加,其好處不僅僅只有降低ISO 值、提升安全快門而已,比如:照片會顯得較為乾淨、動態範圍較大(相機低感度時的動態範圍會較高感度時來得更大)。
說完補光的原理,有些攝影愛好者可能會問,既然補光燈可以修正顏色色、提升立體感、降低ISO 值… 那如果把這些效果給全部結合起來會怎麼樣呢?
補光燈使用後(修正顯色、提升光比、塑造立體感、營造潤澤感、降低ISO 值)
當然關於拍攝食物補光其實還有更多技巧可以談,例如:控光設備來控制光線方向、光線的軟硬… 等等,喜歡拍攝美食題材的攝影愛好者有好的補光燈技巧歡迎評論區與大家分享!想學習攝影的朋友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