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住房面積都是按照套內面積進行計算 ,即購房的面積為實際使用面積。
然而,中國還在行使一項「奇葩」的購房制度——公攤。
公攤制度最早起源於香港,是香港開發商把房產拆分出售的一種營銷套路,但隨後因為惡劣的市場反響被廢除。
公攤可做盈利工具,也能成抵債擋箭牌?!
眾所周知,購房者可以很容易測量出套內面積,卻無法實際測量公攤面積。按昆明樓盤均價1.3萬元/㎡來計算,如果一個樓盤有1000套房源,開發商每多算0.1㎡公攤,那麼就可以多賺130萬元,比賣一套房子要「更輕鬆」...
而通常所繳納的物業費、暖氣費、甚至房屋保潔等一系列費用都按照建築面積來計算,然而被計入公攤面積的電梯間、門廳、小區公共大堂等卻被物業用作廣告收益,而業主一分錢都拿不到。
更有甚者,小區的公共用房被作為商業出租,如建盈利性質的休閒會所等。
(公共設施被拍賣)
昆明西亞山莊小區更是超出常理,不僅無視「業主公攤面積」,更轉手作為債務抵押。昆明西亞山莊開發商因債務糾紛,將小區大門、配電室,道路等小區公共設施作為抵押,而這些設施是明文規定作為小區公攤面積的一部分。
目前,商品房銷售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
2月1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方網站發布《關於<城鄉給水工程項目規範>等38項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全文強制性工程建設規範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其中第二部分2.4.6條指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
(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
但該文件並無約束力,僅為公開徵求意見。截止發稿當日為止,還尚未出台相關公攤實際政策。
有購房者對此事表示擔憂,如果開發商以套內面積來進行計價,會不會導致房價上漲?就和「全裝修政策」一樣好心辦壞事?
其實,取消公攤這一說法有誤。真正市面上執行的為「實行套內面積計價」。其實只是換一個花樣來計算房價。
目前,與房屋面積息息相關的有房價、物業費、契稅等。
但有購房者提出疑問,之前是按照建築面積購買的房屋,以後二手房出售按套內面積出售會不會導致貶值?目前業界的主要聲音為,取消公攤提升樓盤單價在所難免,然而契稅等其他附加收費標準還暫未有定論。
目前,重慶新房價格以建築面積和套內面積計算兩種價格,在交易時候按套內面積計價。但維修基金、契稅、物業費是按建築面積計算,精裝修費用按套內面積計算。
所以,如果取消公攤,除了房價會小幅上漲以外,其他附加費用並不會有變動。
無標準,無管理,是目前國內公攤面積的現狀。
曾有新聞爆料說某回遷房小區公攤面積高達50%,僅因為多加了幾部電梯。
而目前昆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商品房的公攤面積遠高於20%,部分打著「洋房、板樓」等口號的商品房更是公攤高達30%+,兩梯兩戶的產品為該類高公攤的「重災區」!
昆明市面上公攤現狀
南市區某項目JDYTX,公攤20%(36層 3梯6戶)
南市區某項目XWH,公攤25.45%(33層 2梯5戶)
西市區某項目XCWYGC 公攤22.66%(33層 2梯4戶)
其中,還有部分項目公攤高達25%+。如:西市區某項目CFSL公攤28%、呈貢區某項目CGWYGC 公攤25.12%,呈貢某「改善房」項目更是高達33%。私聊血拚姐,詢問更多樓盤詳情 (數據來源網友提供、房產信息網)隨著昆明樓市進入「改善房時代」,公攤面積也「水漲船高」,昆明近年來主推改善性板樓產品,電梯多、戶數少成為公攤高的一大因素。很多樓盤主打「電梯入戶」,但電梯間的公共空間並不計入產權面積。
公攤面積範圍:
1. 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電(樓)梯前廳、樓梯間、電梯井、電梯機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變(配)電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物業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為該建築服務的專用設備用房;
2. 每套與公用建築空間之間的分隔牆及外牆(包括山牆),為牆體面積水面投影面積的一半。
套內面積範圍:
套內面積即為套內建築面積,由三部分組成: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陽台建築面積。目前國內僅有重慶實行「套內面積」商品房計價形式。
總結:
其實,就目前來看,昆明的「限價政策」能有效地約束房價的報復性增長,並不用過多擔憂房價會大幅增長。
相反公攤制度的透明公開化,能更有效的提升房地產市場的健康運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oLC_24BMH2_cNUgcv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