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殺手
反坦克步槍,射擊裝甲目標的專用槍械。舊稱戰防槍。用於裝備步兵,打擊300米以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也可用於射擊800~1000米以內的土木工事和火力點。其外形似步槍,僅能單發射擊。口徑12.7~20毫米,以大口徑者居多。發射高初速鋼(或硬質合金)彈心穿甲彈或穿甲燃燒彈,全槍長1200~2000毫米,槍重10~60千克,彈頭初速一般為800~1200米/秒,穿甲深度多在35毫米以內。由於彈頭質量大、初速高、後坐力大,常採用高效率的槍口制退器,並在槍托上安裝保護射手的緩衝墊等。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反坦克中被廣泛使用。
1930年中葉,蘇聯在日益嚴峻的軍事威脅下發布了第13號政府法令,競標了許多輕型反坦克武器。在1936~1938年內,各大設計局和個人設計師提供的15種從12.7~25mm的口徑不等的反坦克武器進入預選,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後,38年11月9日,紅軍炮兵總局腹部了更加詳細的第二輪競標條件,提出了以使用輕武器射程科學工作研究小組開發的14.5×114mm子彈。
在任何環境下能分配給步兵連的半自動或速射反坦克步槍研究項目。著名的PTRS-41反坦克步槍就是第二輪競標宣布後開始設計的。最終,來自輕武器射程科學研究小組的工程師N.V盧卡維什尼柯的設計方案脫穎而出,這就是14.5mm盧卡維什尼柯PTRR-39反坦克步槍。
這種步槍代號為PTRR-39,有1.7米這麼長。其中槍管1180mm,重量大約是24kg 在當日的測試中,在500米外使用普通彈在擊穿了20度擺放的20mm裝甲,在100米擊更是穿了30mm裝甲(初速1010m/s)。後來由於這款步槍的生產比較麻煩。還因為39年德軍故意向蘇聯人透露他們的坦克裝甲厚度僅僅50mm。而蘇聯則信以為真,蘇聯原本準備的武器都"威力過剩"了.
這種步槍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射速。採用了導氣式自動方式,槍口安裝了柱狀多室制退器,槍托有橡膠緩衝墊。最初,PTRR是設計成架在輪架上使用或摩托車上使用,後來增加了雙角架。不過相比於前者,在雙腳架下模式射擊有點困難。39年的10月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正式通過了為工農紅軍生產14.5mm盧卡維什尼柯PTRR-39反坦克步槍的計劃,並於1939年末式產了50支,計劃於1940年生產15000支。
一切聽起來是那麼順利。但是,隨著接觸更多的德國坦克,蘇聯人發現他們過於高估德國坦克裝甲厚度。最初他們設想的厚度是60mm,但是通過實際接觸,他們發現德國坦克的裝甲厚度並非他們想像那樣堅挺。於是在這一時期,蘇聯軍隊開始下馬各種大威力反坦克武器,包括zis-23 85mm火炮、zis-24 107mm火炮和它的改版zis-24M107mm火炮。它們原本是為了對抗德國正面厚度不低於100mm的重型坦克。
隨後,關於14.7mm反坦克步槍子彈是否浪費資源的激烈討論影響了PTRR-39的生產,同時蘇聯軍隊以大力生產壓制火炮(迫擊炮,榴彈炮等)為中心,留給PTRR-39的產能很少。導致在宣布採購計劃的8個月後,PTRT-39隻生產了十分可憐的數十支。此外,在此進行的多次測試中,PTRR-39又暴露了對沙塵污垢和發燒藥殘渣相當敏感的缺點,戰場可靠性不佳。
在巴巴羅薩計劃的第二天,紅軍還有不少人強烈呼求建議採購PTRR-39反坦克步槍,並且在同年的7月8日,最高軍事委員會第二次發布了採購PTRR-39的指令。但是,這項採購計劃被徹底取消了。究其原因,是因為PTRR-39在大規模生產的劣勢(其複雜的結構需要大規模的生產準備)。最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支PTRR-39參加了莫斯科西線的戰鬥,並且全部損毀,無實物流傳。
天下軍事資訊、軍史戰史、戰爭趣聞、軍事周邊,打造中國熱血豪邁的軍事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