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段子,在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政府決定選擇一種語言作為國家的通用語(其實就是現在咱們說的普通話,所謂普通即為普及是也),其中競爭最激烈的就是粵語和北方話。相對而言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可是相當之高,畢竟革命在廣東發起,廣東籍議員又掌握了超過一半的議席,成為國語本來是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並勸廣東籍的同仁們以大局為重,以北方話作為新生民國的國語。最終,粵語遺憾地以一票之差(也有一種說法是三票)敗北,於是北方話被確定為中華民國國語。
這種說法描述的有鼻子有眼,偏巧又頗為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如果沒有孫先生堅持,那麼咱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是不是就是粵語了呢?
這個說法咱們暫時不討論,但是四川人民對此肯定不認同,因為他們認為當年要不是差了一票,這普通話本來應該是四川話的呀!
這又是個什麼情況呢?據說在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與會代表們就哪種語言作為普通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和探討,最後大會採用投票方法在全國的方言中選出一種語言來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結果投票的結果是:北京話52票,四川(西南話)51票......四川話同樣遺憾的以一票之差敗北,思及此處不知道四川人民會不會拍著大腿嘆息,當年要不是那一票,咱們的家鄉話可就成普通話了!
當然了,對於四川人民的說辭,河南人民和陝北人民表示有話要說,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就分享過這麼一個有趣的段子:「最好玩兒的是,我去過好幾個地方,我去洛陽,洛陽人跟我說,說當時討論這個國語的時候,這當然還是國民政府的時候呢。當時選的一個是北京話,一個是洛陽話,我們洛陽話就差一票,如果要是洛陽話勝了呢,咱們現在要說普通話就得是另一個.....然後我又到了陝西,陝西又有人跟我說,說當時這個確定國語的時候,侯選兩個話一個是北京話,一個是陝西話,說我們就差一票。」
哈哈,這就很有意思了,北京話成為普通話還真是不容易啊,它以一票的微弱優勢頑強的頂住了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的衝擊,期間但凡有一個代表中途變卦,額,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就不知道是啥口音的了......
那麼真是這樣的麼?
很遺憾,這些帶著傳奇色彩的故事都不是真實的.......
如果要了解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首先得溯本回源看看咱們的老祖宗說話是個什麼味道。您別看咱們現代人聽粵語很奇怪,但人家前身可是根正苗紅的官話「雅言」,什麼叫雅言?其實就是高雅的語言,周朝規定以王都洛邑語音為準,以後歷朝歷代以洛陽發音為標準音,作為讀書音相傳授。正是因為洛陽(地處河南)位於中原,匯聚四面八方語言的特點,所以在讀書人們心中「河洛音」才是最正規的官話,正所謂「中華音切,莫過東都」,洛陽「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
不過咱們現在的普通話卻和河洛音沒啥關係,現代的普通話主要是以北京音為基礎,是因為滿人學漢語發音不標準,所以產生的蹩腳的漢語發音。
而北京話真正成為官方用語還是在康熙、雍正時期,首先清代官員李光地編寫了《音韻闡微》,書中對6500多個常用字規定了其標準讀音,爾後雍正皇帝又正式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自此北京話地位迅速抬升並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流通最廣的語言。除此以外雍正還在南方方言區設立「正音書館」推廣基於北京音的官話,所以從清朝開始所謂的國語其實就是以北京音為準的方言,從來也沒搞過啥投票選舉.......國語這個稱謂是在1909年清政府正式提出,而民國政府沿用。
但在民國二年,民國政府為了方便各地語言交流,倒是確實組建了這麼一次國語讀音統一會,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就曾經寫過一篇《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的文章,上面詳細記述了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參與這次會議的人員包括: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先生、吳稚暉主任以及各省的代表,這次會議目的是對咱們中國的每一個漢字確定標準讀音,並且再用字母標註音素(所謂音素就是拼音的前身)。國語讀音統一會成員包括江蘇籍會員有17人,浙江籍9人,直隸籍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籍各4人。
首先第一點,粵語就一票微弱優勢告別國語說法不實,畢竟來自廣東的會員總共才4人,以粵語為國語的呼聲再大也大不到哪兒去,清朝時粵語又不通用,浙江、江蘇的會員們當然不可能投票給粵語啊!更關鍵的是會議根本就不存在討論以哪一個方言確定為國語的情形,這次主要是對審定的6500個漢字逐一投票!等於這並不是一錘子買賣直接敲定,會員們非常負責任的就每一個漢字進行投票,選擇最流行,最容易被百姓所接受的讀法。所以普通話的形成並不是來自某一個整體的方言體系,而是議定新的一套語言!不過代表們都心照不宣的以北京話為基礎(沒辦法,畢竟人家最通用,最容易被接受啊!),同時兼顧南北,所以保留最多的還是北京話。
確定了讀音,就開始要確定拼音了。但關於拼音會員們就開始爭得不可開交,有的代表認為應該像日本學習,把拼音做成和日本片假名那樣用偏旁當字母,也有人認為應該採用羅馬字母,還有人覺得都不用,咱們現編吧!最後還是魯迅先生等人建議,拼音還是用以前的臨時符號吧!在開讀音統一大會之前就有一套臨時的國語拼音符號,只不過在這次會議上正式轉正了而已。
所以您看到了麼,不管是粵語也好,西南、河南和洛陽話也好,實際上都不可能存在「差一票就成為國語普通話」的情況,代表們所確定的標準音是以北京話為基礎,兼容並包之後的結果。
當然了,也有人提出質疑,既然民國時期沒有出現一票敗選,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發生在新中國建立後呢?
也不太可能,在民國教育部規定了基本的讀音,並在1932年公布該方案後,這個讀法不但被大眾所接受並具有其效力,即使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大部分人仍採用國語進行交流,而在1953年,語言學家俞敏先生提出:
標準語問題目前雖然沒有公開討論,可是在寫文章、教書、討論語文問題的時候,人們也老把這個概念給夾帶進去:有人管它叫『標準音』,有人管它叫『普通話』,等到一舉例的時候,還是舉那老國語——北京話。既然大伙兒可以偷偷的談,為什麼不索性公開提出來一塊兒研究研究呢?說真的,現在咱不光需要標準音,並且需要一種經政府明令推行全民公認的標準語」。
於是在政府統一推廣下,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形成的現代漢語體系就這樣形成了!
所以您看看,這種所謂的「差一票就成普通話」的段子其實是一種謠言,是一種為本地方言自豪而編造的謠言,也是一個可愛的謠言,但就算這個謠言無惡意,史實還是不容篡改的啊!
作者: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