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人,成千年謎題,1974年被兩個農民解開

2023-11-27     郭秀華

原標題: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人,成千年謎題,1974年被兩個農民解開

「巾幗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絕古今」,女帝武則天,以其運籌帷幄的手段和廣開言路的謀略,在歷史的河流中,鐫刻屬於她自己的時代印記。

生前爭議不斷,百年之後仍留眾多謎團於人世間。

武則天一生可謂極具傳奇色彩。因父逝世,飽受欺迫,遂與母搬回長安;因貌美被選為才人,深謀遠見,相比母親不舍她入皇宮,以一句「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作答,可見小小年紀的她在清晰了解當時悲涼淡薄的社會後,相信唯有權力才能立足於人世間,可謂野心勃勃。

武則天的大膽謀略還體現在馭馬上,相傳唐太宗得一烈馬「獅子驄」,眾多馭馬者都對這匹烈馬毫無辦法。

但到了武則天這,卻只用三件「法寶」:皮鞭、鐵錘、刀子,即可讓烈馬臣服。馭馬之道亦為武則天登上皇位後的統治管理之道。

然而好景不長,太宗的患病使得武則天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如何在後宮立足這問題也因此擺在眼前。

但時運還是眷顧著武則天,在太宗患病侍藥期間,武則天與高宗暗生情愫。雖在太宗逝世後,削髮為尼,但仍被高宗納入後宮,以昭儀之身份再度入宮。

入宮後的武則天憑藉著高宗的寵愛以及自身的謀略,為之後的帝皇之路奠定了基礎。武則天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後宮之斗,以此在後宮立足。

「廢王立武」之爭,由高宗和武則天的長女死亡開始。據史記所記載,武則天親手弒女,以此來嫁禍王皇后。

長女之死使得唐高宗暴怒,將王皇后打入冷宮,傳言說王皇后也因此被武則天派人殺害。弒女之事也成為武則天心狠手辣的證明,由馭馬到弒女,武則天向來是一個果斷以及敢為之人。

立武之事,除了在後宮掀起風波之外,還涉及到自身利益,朝堂之上,大臣們對此也持不同觀點。

而唐高宗為何執著立武皇后呢?實則是想擺脫一些舊臣的勢力,讓皇權得到增強,由此可見,唐高宗在統治上也極具謀劃性,唐朝的「開元盛世」正是得益於高宗的治理。

當然這背後少不了武則天「賢內助」的鼎力相助,兩人在時政上有著相似的觀點,互相配合,創造屬於他們的時代。

立武之後,整個朝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則天運用極其殘暴的手段,將不利於自身的貴族勢力統統被剷除,這也成為武則天文史上令人詬病的一點。

在武則天日益權力增大的同時,恍然間唐高宗才發現自己權力的削弱,但已患病的他再想鞏固自家的江山也是無濟於事了。武則天在皇后時期,已培養起自己的勢力以及擁護者,成功為她的奪權奠定了基礎。

但封建專制下,女人稱帝,史無前例,武則天必須為自己的稱帝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信奉佛教的武則天想到,可以借用佛經《大雲經》來幫助自己立帝。

因此,廣泛出版《大雲經》並大力在民間傳頌。與此同時,宗秦客為求武則天稱帝合理化,選了「曌」此字獻於武則天,音同「照」,意為日月凌空,普照大地。

武則天稱帝後,經濟發展迅速,輕徭薄賦的政策,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長遠的眼光,讓武則天在科舉方面也有所成就,科舉讓寒門子弟魚躍龍門,實現抱負;而武舉的開設更使得習武之人得到重用,為國建設。

但好景不長,晚年的武則天實行酷吏制度,為了鞏固其政權,削弱李唐宗親的勢力,使得群臣之間相互檢舉以及誣告,整個朝廷被黑雲籠罩。酷吏制度使武則天受到後人極大的批判。

武則天本身就是一個輿論的中心點,褒貶不一。但不得不說,武則天是極具聰慧的女子,在她的晚年已經開始猶豫要立誰為太子,是武氏後人還是李顯。

武則天所看到的並非是她在世的統治,而是後人能否鞏固自己所創造的江山。因此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有所猶豫,但後期武則天被迫退位,皇權重新回歸唐李氏手上,加速了歷史的進程。

武則天百年之後與高宗同葬於乾陵,仍留下許多疑問於塵世間。

乾陵地勢奇特,是自然形成的石灰岩山峰,山峰的形狀也十分特殊,三峰聳立,中間較低,由此得名「奶頭山」,仿佛是人的軀體,有人也說,是武則天的象徵。

就是這樣一座特殊的山峰,引來無數盜墓賊的「關顧」。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次大規模的盜墓行動,第一次為黃巢盜墓,挖出了著名的「黃巢溝」,但未能深入墓穴;

第二次是五代節度使溫韜,出動三次,都遇上極端的天氣,也只能就此作罷;最危險的第三次是孫連仲用大炮炸乾陵,但也因異象而空手而歸。

乾陵或許因地形地勢的特殊,冥冥之中註定會給後人留下史跡的研究。

研究的首要問題便是,相對於高宗五千多字的功績碑,好大喜功的武則天,卻為何會留下無字碑?

文史上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有的說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德無量,但大抵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還是要由後人評論。即功過是非,交予後人說。

乾陵之謎除了無字碑之外,更為奇特的是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布著61尊石像,其衣著外形絕非中原人。但更為怪異的是這些石像都是無頭的!

這些無頭石像千百年來,史壇對此有眾多猜測,而今被兩個農民就此破解。

1974年,陝西咸陽兩位農民在挖地時,挖出大量的石頭人頭,立即向有關部門彙報了此事,考古人員經研究後,發現這些人頭與乾陵61尊石像的人頭吻合。

結合大量史學研究,這61尊石像其實是突厥藩臣的石像,是當時來參加武則天的葬禮。放置於此,是為了突顯當時唐朝盛況以及對大唐的敬畏。

而這些石像人頭之所以出現在咸陽,較多的猜測是與明嘉靖年間陝西所發生的地震有關,當時的地震使石像最薄弱的頭顱部分受損,由於千百年的歷史更迭,人頭石像最終在咸陽被發現。困惑了千年的謎團,也因此得到了解答。

女皇之事,千古年間,是非功過,已然消逝於風中。武則天雖為女子,憑藉其才智,將畢生所歷之事書寫於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實為首創。而褒貶不一的評價,卻是其身後之事,無法撼動其對歷史進程的推動以及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9a515a5997a9fc819e0cd956b7ae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