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淺憶:柳條彩繩甜醅酒!

2022-06-04     西風獨醉

原標題:「端午」淺憶:柳條彩繩甜醅酒!

「少小離家老大回」,但對我們這些異鄉流浪之人,回一趟家已經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但慶幸的是我們的大腦還有「存儲」,記憶真是老天給人類的恩賜!

老家的端午不叫端午,叫「五月五」。在我們老家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都是以日子命名的,完整的說就是「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臘月八」。有些節日是其他地方也有的,有些則是家鄉獨有的節日,比如「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二」等。

每個節日都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日子。每年的二月初二,我們那邊的風俗是要「打灰簸箕」,其實就是在簸箕里裝上鍋灰,在房屋的周圍撒一圈,據說是用來消滅害蟲的。而在端午節,則家家都要在房檐上插上柳條用來辟邪。有些地方插柳條是在清明節,而西北人插柳條是在端午,我估計是因為西北寒冷,柳樹發芽較晚的緣故吧。

端午節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這一天小孩子們的手上和腳上都會綁上彩繩,看起來十分可愛。跟西方的聖誕老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大人們給小孩綁彩繩也是在凌晨趁著小孩睡著的時候綁上去的。當小孩早上醒來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手上腳上都是彩繩,總是會有一種先「迷糊」後「狂喜」的過程。但有時候也有「意外」,如果父母睡了懶覺,那彩繩自然就只能在早上綁了,喜悅感也就少了很多。

老家的每個節日都會有特定的吃食。老家在端午節也吃粽子,但通常吃的是另外一種食物,叫做「谷角兒」,其實就是表面有花紋的大圓餅。而七月十二則吃一種叫做「麥扇兒」的東西。「麥扇兒」其實就是烙餅,只不過是把餅子做得像「人」的形狀,尤其是要用麥粒點兩個眼睛出來。麥扇兒大概就是下圖這個樣子,這個圖我是在網上找的,不是我自己拍的。麥扇兒必須要配「辣椒茄子」一起吃才更地道。

在西北農村,每個節日都有一樣食物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甜醅子」。名字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就是用莜麥做的甜米酒,跟南方人經常吃的米酒味道差不多。「甜醅子」這個詞其實很有古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中的「醅」就是「甜醅子」的「醅」。因為是一種「酒」,所以「甜醅子」不能多吃,吃多了會醉的。如果您現在是在西北的農村,這會說不定正端著一碗「甜醅子」,吃著「谷角兒」,看著扎著彩繩的小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呢。

孔子說過,生活要有儀式感(當然原話不是這樣),這種生活的儀式感會讓我們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心,從而更加珍惜我們的生活。在城市裡我是體味不到這種儀式感了,只能在回憶里慢慢品味了。最後,西風獨醉祝大家端午假期快樂!

文|西風獨醉 探討命理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請大家關注我,和我探討命理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ea1ad882677d476a0883a9b6c2b52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