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想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抓住十年「有效期」,演好三種角色
對中國式父母來說,他們可能比較看重在子女面前樹立威嚴,然而現實很殘忍,我們能發現,當子女到了一定的年紀,就開始脫離了父母的掌控,有了自己的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辦呢?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父母的威嚴存在「有效期」
前段時間,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張錦庭,在公益直播中提到一個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他談道:「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成效就像打在食品包裝上的標籤,是具備『有效期』的。」
在張校長看來,父母在子女面前的權威3歲前最有效,到了6歲依舊有效,10歲前為「次有效」,可等到孩子到了12、13歲,也就是青春期以後,父母的權威就基本失效了。
從他的談話中可見,父母其實也沒辦法一直高高在上,他們的權威可能只有十年有效期。
對於這個觀點,可以試著從兩個方面來解讀:
一方面,孩子從3歲到13歲,這十年往往是三觀塑造、性格定型的關鍵時期,可以稱之為是父母教育子女的「黃金十年」,你們的引導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人,自我意識以及自尊心都比較強,所以他們會更在乎「自由」和「獨立」,有時候不願意父母管太多。
從過去的依賴父母到現在的渴望獨立,孩子心態上的轉變,也會讓父母的權威失效。
那我們該如何讓自己的威嚴不喪失,教育好孩子呢,或許你們該扮演好以下幾個角色。
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要扮演好三個角色
教育專家建議父母:趁著你們還在權威有效期間,在孩子人生中扮演好三個角色,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可能追隨孩子一生,錯過可能就難挽救了。
3歲以內:「守護者」的角色
3歲以內的幼兒,父母需要充當好「守護者」的角色。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未發育成熟,所以需要父母全身心地照顧,給予他們耐心地呵護,保證他們健康、安全地長大。
還有一點就是0~3歲以內是孩子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都是因它衍生的。
如果父母做好了守護者的角色,那麼不僅能增強你和孩子之間的聯繫,以後不至於太疏遠,還能給足孩子安全感,讓他們未來有直面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心態會更加穩定。
3~6歲:「引導者」的角色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一句話:「孩子6歲以前一定要立好規矩,3~4歲的孩子鬧,無非是撒潑打滾;但等到14歲,他可能會離家出走,甚至做出更出格的事情。」
確實,孩子到了6、7歲左右,正是三觀建立的黃金時期。所以,父母要趁此之前,給他們立好規矩。
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告訴孩子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及時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以免他們日後走歪。
在此期間,父母也要注意做好榜樣,讓孩子能夠得到學習,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要統一戰線,不要「雙標」,以免讓孩子們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該以誰為準。
6~13歲:「權威者」的角色
這一階段,孩子已經到了上小學的時候,他們開始進入「道德判斷期」,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其實已經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的三觀雛形基本已經確定。
因此,父母要做好「權威」者,在孩子面前立好威信,開始給孩子講道理、聊危害。如果發現孩子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及時揪出來,並且給予其一定的懲罰,而不是選擇包庇。
另外,大家需要注意:懲罰要講究方式方法,避免這個年齡的小孩已經有了自尊心,不再適合打屁股、當面批評等方式。
最後,還要提一點:如果孩子到了青春以後,父母的權威開始失效,這時你們要學會跟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們的想法,避免「一言堂」,這樣不但能幫助你們在孩子面前刷好感,還能用迂迴戰術,教育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
記住一句話:孩子越是快到青春期,父母越要避免跟他們「硬碰硬」,這樣只會製造矛盾,沒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