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獎」堅持為基礎科研投射一束光 科學大夢想始於孩童的「天馬行空」

2024-10-24     中國青年網

在近日舉行的科學探索獎2024年頒獎典禮現場,40多名獲獎人在親友的見證下,接受屬於他們的掌聲和褒獎。

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科學探索獎由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於2018年共同發起,資助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科學「無人區」,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獲獎人平均年齡41歲,最年輕獲獎人僅31歲,38歲以下獲獎人7名……這是新一屆獲獎人呈現出的新風貌,也體現著這個年輕的獎項不斷生長的朝氣與活力。

在這個屬於青年科學家的榮耀時刻,最開心的卻是獲獎人的孩子們,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對科學和科學家的理解,「我覺得世界上有魔法」「我想成為生物學家」「科學家是一個偉大的職業」……

想在有魔法的世界裡成為生物學家的,是先進位造領域獲獎人、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的大女兒。長期以來,類生命機器人是劉連慶夢想攻關的科研方向,早年間也有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在科學探索獎的答辯現場,為了解釋自己為這個「天方夜譚」找到了哪些解決思路和支撐工作,劉連慶多準備了40頁PPT,就是為了準備回答評委們的問題:「有血有肉的機器人」是不是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中?

「把大自然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直接用在機器人上。」劉連慶多年致力於這樣「不可思議」的研究,創新思考是他工作的日常,女兒可能也受到了耳濡目染。女兒在很小的時候,有一天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種在花盆裡。爺爺問她,是不是明天要長出一個新的玩具?女兒回頭問:「爸爸,我這想法符合你每天想的事情吧?」

科學大夢想,很可能起步於孩童的「天馬行空」。本屆最年輕的獲獎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前沿交叉領域的馮建東,在20年前第一次在中學化學課上看到分子模型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好奇為什麼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這些單個的分子,為什麼我不可以左手抓一個分子、右手抓一個分子去做實驗?」在經歷了化學本科、物理學博士、生物工程的博士後,馮建東回到了他兒時的初心,在單層納米孔和單分子化學顯微領域取得成果的基礎上,他希望挑戰單分子蛋白質測序,這是公認的世界科學難題,但也是認清世界本質的必要科學基石。

最富創新活力的青年科學家們,瞄準最重要的科學問題迎難而上,勇闖科學「無人區」。「1秒的1/60,是人眼的時間解析度;0.1納秒,是5G赫茲傳輸一個位元組所需的時間;但今天,我要講的是更短的時間尺度,萬億分之一秒。」清華大學教授周樹雲的研究,探究的就是這一領域。

在這樣的時間尺度上,科學家探索用光來調控固體材料的物理性質,改造它的「基因」。周樹雲暢想:「想像一下,用一個萬億分之一秒解析度的攝像機,拍攝電子在材料中跳舞的『電影』,那是多麼神奇。如果我們能用飛秒脈衝雷射去調控材料的物理性質,我們就有希望實現更高速度的器件。」

四川大學教授張茹奮戰的前沿則是神秘的地球深部。「深地工程科學的前沿探索,基本是在地殼的岩石中進行的,而且越往深處走越難。」張茹說。在位於地下2400米深處、世界埋深最深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張茹團隊利用其低本底、低噪聲、低擾動的「三低」特殊條件,開展深地科學與地質時變原位探測實驗。她的工作就像是在「聆聽地球內部的『聲音』」,為人類未來在深地「尋寶」,比如能源開採等,突破基礎的科學問題。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頒獎典禮上說,年輕獲獎人生逢其時、風華正茂,祖國和時代殷切期待他們不負重託。她還提醒獲獎者:「少年強則國強,你們是社會中的年輕人,卻也是少年的小前輩,因此也要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啟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學夢想,幫助他們熱愛自然、塑造科學視野,鼓勵他們『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不怕權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e28c03b7db72d8d04162f6372f2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