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中國之治的「大廈根基」

2023-12-29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夯實中國之治的「大廈根基」

一個28萬人口的街道,轄區內經營主體多元、服務對象多樣,服務和治理如何精準到位?快速城鎮化積累的問題、矛盾如何解決?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從建立網格、劃清責任田尋求破題,「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連續14年做到矛盾糾紛「不上行、不外溢」。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強、把基層政權鞏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根基才能穩固。從遼寧撫順雷鋒社區設立「雷鋒·紅」黨員代辦站,解鎖社區治理「新密碼」;到天津港雲里社區創設「三聚焦」工作法,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社區;再到山西山陰縣合盛堡鄉採用「炕頭+地頭」工作法,走出具有泥土氣息的鄉村善治之路……「楓橋經驗」之所以歷久彌新、富有活力,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始終激活基層基礎這一深厚本源。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基層基礎建設作為根本支撐,持續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

作為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里」、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基層治理一頭連著國家大政方針,一頭連著百姓衣食住行。正所謂「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越是千頭萬緒,越要抓住黨建引領這個關鍵。實踐來看,北京市創新開展「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推動黨員幹部下基層、跑工單、走流程、蹲點位,圍著一線轉、圍著群眾轉、圍著問題轉。不少地方也創新「網格化黨建」「區域化黨建」等方式,探索黨員幹部下沉的常態長效機制。黨建引領、力量下沉,把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出來,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不僅夯實了中國之治的根基,也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

「楓橋經驗」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實現自律和他律、剛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統一。新時代以來,發揮「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的鄉規民約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設智慧社區,通過網絡平台暢通社情民意直通車……汲取貴和尚中、講信修睦等傳統文化理念,適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讓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得益彰。「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湧也不行。」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係,既要講究辯證法,善於「十個指頭彈鋼琴」,也要注重具體工作的方式方法,多一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與時俱進。

人民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題中之義。放眼今天基層社會治理的火熱實踐,北京「朝陽群眾」、天津「小巷管家」、浙江「紅楓義警」等一支支群防群治隊伍,活躍在社區管理、便民服務一線。海南海口設立「小區議事堂」、重慶市推行鄉村鄰里糾紛「院落自治」、江西南昌推廣「幸福圓桌會」……群眾當主角,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治理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事實證明,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築牢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更加有力地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基礎工程。務當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時時放心不下!

來源《人民日報》(2023年12月28日 第10版)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區域觀察丨從指數提升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熱點丨元旦臨近 北京「菜籃子和肉案子」供銷兩旺

關注丨青島嶗山區:高壓線加速「落地」「讓路」城市發展

專訪丨李燕: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關鍵支撐作用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d74c6170859f5b10d556283f74efd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