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手術不再「一刀切」!單髁置換讓膝關節炎患者燃起新「膝」望

2024-05-21     湖南醫聊

近期,在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一病區,成功為兩名高齡患者實施了單髁置換術,幫助患者解決了困擾很久的膝關節疼痛問題,重獲自如行走的希望。

隨著人們預期壽命增加和人口老齡化加劇,膝骨關節炎病例也越來越多。據統計,到2050年,70歲以上的老年人預計將達到4億人,而罹患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例更是達到50%。

對於終末期膝骨關節炎患者,往往採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方式。但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病變僅局限一個間室,如果採取全膝關節置換術,總覺得有小題大做,得不償失。於是,膝關節單髁置換術便應運而生。因為其創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逐漸被廣大關節外科醫生及患者所接受。

病例分享一

70歲的吳奶奶,長期忍受著右側膝關節疼痛的折磨,導致活動受限已達半年之久。骨科一病區楊黎明主任醫師接診後,經過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分析,診斷為右膝內側骨性關節炎。他深知,對於這位年事已高的患者來說,手術風險不容小覷。但面對吳奶奶渴望擺脫疼痛的眼神,他下定決心要為她尋找最佳的治療方案。

經過全科醫生的討論,大家一致決定採用單髁(活動平台)置換術是最佳治療選擇。這種手術技術先進,創傷小,恢復快,非常適合吳奶奶這樣的患者。手術當天,楊黎明主任醫師帶領團隊精心操作,每一個步驟都小心翼翼,確保手術的成功。

吳奶奶的恢復速度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疼痛迅速緩解,術後第二天就能在輔助器輔助下自如地下床行走,她的臉上再次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感慨地說:「是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給了我新的希望,讓我重新站了起來。」

術前術後影像資料對比:

(術前)

(術後)

病例分享二

與吳奶奶相比,83歲的趙奶奶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右側膝關節疼痛讓她徹夜無法睡眠,已經有一年多只能臥床休息,生活幾乎完全喪失自理能力。加上患者既往多發脊柱骨折,左側股骨頭壞死,短縮約2厘米。

楊黎明主任醫師團隊接診後,經過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分析,認為患者右膝骨關節炎主要發生在內側。符合前內側骨關節炎,治療上以內側單髁置換術(固定平台)為宜。

手術當天,醫生們全神貫注地操作著每一個步驟,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趙奶奶重新站起來。經過1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成功為趙奶奶實施了右膝單髁(固定平台)置換術。

術後,趙奶奶的恢復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助行器的輔助下,她已經能夠下床活動,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漸恢復。目前在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術前術後影像資料對比:

(術前)

(術後)

骨科一病區楊黎明主任醫師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對於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我們已經掌握了全膝關節置換術,活動平台單髁置換術、固定平台單髁置換術。該項技術在常德市範圍內處於相對前列的水平。任重道遠,我們將繼續秉承謙虛謹慎、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向上級醫院與同級醫院的老師、同道,學習、交流,共同為膝骨關節炎的患者奉獻我們的力量!」

單髁置換術的優勢

單髁置換術的成功實施,不僅為兩位高齡患者帶來了福音,也展現了現代醫學技術的力量。相較於全膝關節置換術,單髁置換術具有顯著的優勢。

它僅針對單側間室磨損的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手術,因此創傷更小、手術時間更短、術後恢復也更快。這一技術正是基於患者對於自然關節的珍視和對於最小創傷的追求而發展起來的。

階梯化、精準化的治療理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深入人心。患者往往希望在治療過程中儘可能保護自己的自然關節。與此同時,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也為保膝手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們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將現代醫療技術與國人的健康理念相融合,提出了階梯化、精準化的治療理念。這一理念使得單髁置換術等保膝手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患者滿意度也顯著提高。

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一病區的醫生們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為兩位高齡患者帶來了「新膝」生,體現了現代醫學對於患者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尊重。我們期待在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患者,在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通過這一技術重獲行走的自由和生活的快樂。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 張嘉敏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c841eeee68d5e154ea1b5d583aea5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