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高校使命

2024-10-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相較於科研院所、企業等,高校具有吸引匯聚國內外有益資源、支撐國家科技發展和戰略需求的優勢,應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國際舞台廣泛發出中國聲音,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我國高校參與全球教育規則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貫徹國家意志,立足國家戰略需求,肩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開展面向共性關鍵技術的基礎研究、國家高精尖缺技術攻關、大科學裝置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行業產業創新發展的科技創新聯合體。2021年,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科教產教融合育人和開展基礎研究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鮮明特色。2024年9月9日-10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為加強高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引育一批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團隊。高校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導學思政協同的全鏈條育人體系,培養堪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應擔負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其他戰略科技力量協同育人功能,建立導師互聘、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平台共用的育人機制,持續提升戰略科技人才培養質量;應積極探索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揭榜挂帥」等更開放的選人用人制度,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項目、不唯帽子,以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時效作為選人用人標準,讓更多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脫穎而出;應構建完善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面向全球延攬一批高層次戰略性科技人才;應採取穩定性和競爭性相結合、長期穩定支持為主的投入方式,有力支撐科研團隊「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勇闖無人區」,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成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二是要充分認識高校在促進學科交叉方面的獨特優勢,分類推進學科建設,加大學科優化調整,形成支撐國家戰略科技發展的學科布局。學科是組成高校的基層組織,是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結合體,是支撐國家戰略需求的主陣地。不同學科在發展規律、建設方式、成果貢獻等方面具有顯著不同的特徵,應充分認識學科差異,分類推進學科建設。對於基礎學科,應建立穩定投入機制和長周期評價制度,引導高等學校高起點布局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專業,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堅持久久為功;對於應用學科,應加強與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推動行業特色科研院所與高新技術企業全面參與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持續提升應用學科專業快速響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能力;對於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應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作用,立足科技和學術前沿,打破學科壁壘,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多學科專業協同育人優勢,著力培養一批支撐核心技術突破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應充分發揮高校自主調、政府引導調和市場調節調的協同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著力布局一批服務國家戰略科技需求、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學科專業。

三是要以戰略科技重大問題為牽引,持續提升高校創新能力,有力支撐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一般性科研機構、高校、研發類企業有顯著不同,主要承擔三類科研工作。第一類是在國防和航空航天等領域,服務於國防軍工實力提升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第二類是基礎研究,既包括以大科學裝置、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支撐的研究,更包括「巴斯德象限」中具有「逆向創新」特徵的面向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第三類是服務製造、能源、通信、醫藥等行業產業創新發展的共性核心技術研究。三類研究往往具有知識生產模式二的特質:以問題為中心,聯合各方利益相關主體、組織跨學科的融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廣泛的社會彌散性,除了依賴學術共同體判斷成果規範性和科學性,更依賴於研究成果的可用性,由成果使用者從貢獻和效益等方面加以評價。高校過去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知識生產模式一的代表。如何在保有模式一優勢的基礎上,更加強化與戰略科技研究相關聯的知識生產模式二,是高校能否真正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標識。這就要求高校儘可能廣泛採用融合研究範式,以開放融通的研究中心、基地或平台為依託,開展多學科協同、多主體參與的有組織科研,協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

四是要瞄準產業重大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讓教學科研成果更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造就一大批與現代科技創新、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卓越工程師是高校支撐國家戰略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應當持續推進以關鍵技術項目研發為依託、戰略科技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方式,堅持企業出題、校企共答、企業閱卷,實行「工學交替」,帶著實踐問題開展理論學習,把工程碩博士的學位論文和創新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應充分發揮企業力量,構建完善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機制,優化培養過程全鏈條;應夯實培養要素,建立一支兼具寬闊學術視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隊伍,形成一批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行的工程技術中心,形成一批校企聯合研發的專題課程、案例課程等;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規定,改革評價方式,不拘泥於傳統論文形式,形成標準、專利、軟硬體等實踐創新成果,科學規範地「不拘一格」申請學位;應配合國家區域戰略布局,統籌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面向區域產業集群,建立「一校對多企、一企對多校」的產教融合育人網絡,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的緊密對接。

五是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國際化方面的天然優勢,開展高水平、深層次、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匯聚國內外優質資源,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能力。大學自建立以來,就具有國際化的鮮明特徵。世界最早的大學,如巴黎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均為國際知識交流中心和文化思想的交匯中心。相較於科研院所、企業等,高校具有吸引匯聚國內外有益資源、支撐國家科技發展和戰略需求的優勢作用。高校應「築巢引鳳」,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實驗室,引進先進實驗器材裝備,吸引匯聚國內外頂尖科學家進行大規模、跨學科的協同科研和集成創新;應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設計和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主動承擔涉及人類生存發展共性問題的教育發展和科研攻關任務;應以學科為紐帶發起國際學術組織,舉辦高水平學術會議,在國際舞台廣泛發出中國聲音,提升中國影響;應加大面向國際組織的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我國高校參與全球教育規則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作者 王傳毅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神州學人》(2024年第10期)

作者:王傳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dfa5c167126422a59cca89875a56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