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雷電交加的白晝,一道閃電恰好劈中了山坡上的龍蘭舌。帶甜味的焦香吸引了那裡的原住民湊前查看,只見白色的汁液從燒焦的植物里流出來……自此之後,印第安人就發現了龍舌蘭的秘密。
許多人都知道龍舌蘭酒,但未必人人都了解它的原材料。這種被當地人稱之為「菠蘿」的植物,並不是我們所熟識的菠蘿。只是因為被砍掉葉子之後,剩下的鱗莖部分活像一粒大大的白色菠蘿。
一粒龍舌蘭心重量高達上百斤。因含糖量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早在多年以前,人們已經開始用它作為釀酒原料。
種植物龍舌蘭並不需要很高的農業技術但是一定要有耐心
因為要等待龍舌蘭果實(鱗莖)成熟至少也得花上10年的時間,這還是取用了分株方式培育的生長時間,如果從種子培育,長到「天荒地老」磷莖都長不到拳頭那麼大。而要將果實變成人們手上的舌龍蘭酒,還需要一系列繁瑣的過程……
種植龍舌蘭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力
上了年紀的龍舌蘭植株旁邊會長出新的幼苗,等幼苗長到半米高時,工人把幼苗摘下分株種植。
先把原來的根株切除,把切子砍短大約一半,這就是一株可以直接移植的幼苗。種植之前,工人需要用繩子在松好的土地上量好距離,並按照量好的位置布置繩子。然後人手拿一根同樣長短的棍子,每種植一棵龍舌蘭,就需要用木棍量一量距離,以確定每棵幼苗都有足夠的空間成長。
炎熱乾燥的環境非常有利於龍舌蘭的生長,但即便有合適的土壤與氣候,它的生長還是十分緩慢,平均10年以上才有收成。這也是為什麼龍舌蘭酒的價格不如二鍋頭親民的原因。
在收成之前,工人還需要給龍舌蘭修剪葉子以避免蟲害。好不容易等了10年,終於可以採摘了,這又是一項辛苦無比的活兒。
先要把龍舌蘭鎧甲般的葉子鏟掉,修出這個像「菠蘿」一樣的球莖。這個球莖的重要普遍都在100斤上下。
鏟開球莖,裡面是白白粉粉的內芯,口感一般,這時候甚至還嘗不到什麼甜味。但是這個時候口感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大菠蘿」就可以釀造十幾瓶龍舌蘭酒。
傳統的釀酒過程
人們先在泥地上挖一個大坑,坑裡先放上木柴再放上一堆石頭,在石頭堆周圍堆滿龍舌蘭球莖,然後點燃木柴讓其燃燒起來。待火燒旺以後,工人再將壓榨過汁液的龍舌蘭渣鏟到坑上,以捂住火堆,最後用塑料布蓋在上面並蓋上一層厚厚的砂子。讓熱力將球莖慢慢「燜」上好幾天。
幾天之後,工人挖出被燜軟的球莖並將其砍成小塊,放在碾壓槽里碾碎。傳統上,這個力活兒是交給馬匹完成的,馬兒一圈圈地轉動石礳直到球莖塊兒變成碎渣。
接著,把碎渣舀出放入酵母讓其發酵。發酵後的基酒看起來比較渾濁,酒精度約在5%-7%之間。但是龍舌蘭是一種蒸餾酒,即使此時還含有不少雜質,最終出來的成品都是純凈的。
第一次蒸餾後酒精度約在20%左右,第二次蒸餾後酒精度可高達55-60%,這就是咱們在市面上常見的龍舌蘭酒。但如果想得到酒精度數更高的酒,那就繼續蒸。
市場龍舌蘭酒的價格從幾十至幾萬不等。價格高低取決於橡木桶陳釀時間的長短(時間越長,價格越高),和原料中藍葉龍舌蘭占比率,占比率越高越貴。占比51%以上都稱為龍舌蘭酒(Tequila)。
了解完藍葉龍舌蘭的生長及Tequila釀造過程,知道它是釀酒好原料,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除了是原料,還是一個天然的酒桶。即使不靠外力幫助,自己也可以把自己變成一杯「好酒」。
龍舌蘭像竹子一樣,一生會開一次花,之後便會枯萎。在開花之前,龍舌蘭會進入一種超速狀態,莖部開始分泌出大量含糖分的汁液。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糖楓樹。當地人稱這種汁液為「蜜水(Aguamiel)」
剪下花梗並除掉腐爛的部分,並持續挖切口處,它便會大量地分泌汁液。傳統上,人們會使用一種葫蘆製成的,稱為「Acocote」的工具來採收。
在接下來長達數月的時間裡,每天都可以採收到Aguamiel,一棵龍舌蘭總共能產出約250加侖的汁液。遠遠超出其自身可以容納的量。這種汁液直接喝已經很清甜。不過當地人更喜歡將它收集起來,用以製作「Pulque(普逵酒)」
將取收到的汁液放在木桶或羊皮袋等容器里,在室溫下不到24小時,就會發酵成酒精度約為4-6度的Pulque(普逵酒)。這種酒味道酸甜還帶有香蕉和梨的清新香氣,讓喝過的人印象難忘。
今天分享的「10年才成熟的果實,被譽為是天然的「酒桶」」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