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山九十九寨之唐寨與余姓發展之古今

2023-12-20     挖貝網資訊

原標題:中華山九十九寨之唐寨與余姓發展之古今

廣水市(原應山縣)由於地處中國南北要衝,境北為大別山、桐柏山兩大山脈交匯處,武勝關、平靖關、黃土關三關鼎峙,歷來為兵家必爭之要地。溯漢水之濱,鄰淮水之源,這裡是中華山脈的中樞,這裡有一座古老的山寨——唐寨。淮水之南,漢江之東,前斟雲夢,後仰淮源,左拱平靖,右揖大洪,這裡有古荊楚之要鎮、扼三關以為雄的(古城畈)余店鎮。

廣水姓氏文化研究會之最具規模的余氏文化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在會長余松青、常務副會長余金水、執行會長余新國帶領下,一直致力於廣水余氏文化探索及相關姓氏的考察,今日我們終於有了帶著夢想,穿越時空去旅行之舉了。

2023 年 11 月 21 日上午,秋高氣爽,我們余氏一行五人來到西余店,由交通局公路段余和青駕車,邀約余店鎮文化名人余天禎、余氏族譜主編餘雅勇、余店鎮企業老闆余立功和唐寨「地主」余丹珍組成上唐寨的人選。余立功老闆把茶水備足,余和清開車,上午9 點 30 出發,沿著余店北街直達唐寨半山腰的(曾經的煉鐵廠)停車場。余和清將車停在停車場上,我們四人帶著茶水由西南的舊礦點向東攀爬。余立功和余丹珍帶路走在前面,快到山頂,被一個近500 斤的方形青石攔在寨牆口。余立功介紹說:「它就是唐寨的西門,我小時候上來過三次。那時這兒也沒有磚的痕跡,只有大小不等的石頭牆。」接著往山頂出發。余丹珍向山北坡方向一指,「那兒就是北寨門,在中間有一堆瓦礫。余主編,你快來看」。經我們取樣看,有灰色的黛瓦片,有褚紅色的陶片,還有帶紋的陶片。看著不同顏色、不同厚度的瓦片,我們斷言此寨有宋瓦遺留的跡象。余立功向我們介紹,外暗牆中有一條暗道,是通向上下的逃生通道。到達山頂,余丹珍向東南方向一公里處一指,「那裡就是竹瓦灣,應山余姓始祖之地。」又向南一指,離這一公里處是蔡家灣(余店下江南余世才律師一門的原住地)。從竹瓦灣到唐寨要經過蔡家灣北上,地勢較為平坦。

到了十點左右,我們一行決定下山尋找竹瓦灣(南宋時期到應山抗蒙的武舉人余成忠住地)到唐寨的古棧道。下山路上我們想起廣水市」石協」會長余森林在半年前考察余店唐寨竹瓦灣的一幕。余森林介紹說,竹瓦灣的歷史悠久,多處發現宋朝的磚,還發現明朝以前的攔馬石。最為稀奇的是,在灣西發現多個「木化石」,說明在這個唐寨山下曾經爆發過「小火山」。竹瓦灣居住歷史在元朝之前,距今近千年。這與江西修水長茅的老譜記載的良公第十三代余成忠遷應山竹瓦灣一致。江西修水良公字寧仲,唐朝進士,晉升工部尚書,著名文人書法家黃庭堅曾為余寧仲寫過墓志銘。著名的南宋抗蒙將軍余玠是余寧仲的第十一代嫡傳。余成忠從江西修水遷應山唐寨竹瓦灣是響應南宋朝庭之命,建立了配合重慶釣魚城防守蒙古鐵騎從四川攻襄陽再攻臨安的防禦體系——在桐柏山的大小山寨中形成一道由中原南下山城的防禦體系。這在南宋抗金的戰史上就有先例。如連萬夫帶領三千義軍依託山寨防禦體系抗擊金人入侵,守寨於廣水九大寨之一的黃陵寨,最終英勇就義於黃陵寨。黃陵寺就是為紀念連萬夫而建立的。同治《應山縣誌》把張楊店定為應山東鄉,黃陵寺在張楊店東一公里處。據《應山東鄉余族黃陵支系》所載,黃陵寺僧人不在的時候,黃陵寺是余氏秀才日夜讀書的好地方。據江西修水民國七年老譜記載,由余的第 66 世余成忠字文立,妻吉氏,生五子,長子餘思㳟攜妻吳氏駐守武昌馬山里,次子餘思本娶妻鄧氏(竹瓦灣北邊灣叫鄧畈,鄧畈是比余店更早的集市)先駐守唐寨,後人余朝元到孝感金余灣一帶守寨。三子餘思明娶妻冷氏,先駐守應山黃陵寨後攜子余友德到重慶大足縣守城,余友德之子余朝貴於 1340 年冬奉祖母冷氏之命回應山唐寨西邊的小山坳余家崗栽了兩棵柏樹以紀念餘思明抗蒙戰鬥的經歷。據小山坳余家崗余良波主任介紹,余家崗現保存有宋朝「方磚」和被隨州淅河余家畈視為祖屋吉祥物的」柏樹」。余朝貴落籍江西九江的三十年後,才有其子余仁壽」麻城過籍「到隨州淅河余家畈定居。余朝貴 1340年冬到李店黃陵寨半山腰種下兩棵柏樹是對連萬夫戰鬥精神的敬仰和對其爺爺餘思明戰鬥過的地方的紀念,後有連姓和余姓共同守護此山寨,共祭於黃陵寺。余成忠四子餘思友娶妻朱氏(朱氏出生在淮瀆寨南邊的朱家八灣)遷應山東形成上下余家崗,駐守淮瀆寨(懷胎廟)。余成忠五子餘思禮駐守應山唐寨。

下面我們實地考察唐寨山下的千年古居——余家老屋。十點半左右,我們一行下山來到二三里地遠的蔡家灣。蔡家灣已沒有當年的驛站,只看到一個殘存的古墓,這是 1851 年下江南的祖先之墓。是現今居住在安徽寧國余世才一門的祖墓。這支人就是留在唐寨山下余家老屋的餘思禮的傳人。仿佛看到從竹瓦灣上唐寨的古人的背影,我們接著向南行,車行兩三里路就到達余家老屋。

踏進余家老屋灣就被灣北的古牆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唐寨村主任餘勇的老屋基地,就在路邊的南北朝向老基上堆砌了很多明朝和宋朝的古磚,古人告訴我們,這是從竹瓦灣遷向唐寨山南的余姓的第一站——余家老屋。這兒在元朝就住著余姓大戶,為余店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余家老屋的南邊就是現在的余店街。

余店鎮,位於市境西北部,又稱「西余店」,以與市境東部的余店(東余店)相區別。距應山城區公路里程 31 公里。老街呈東西走向,街西頭有一橫街成「丁」字形,總長 320 米,寬 5 米。1958年後,與橫街並行建了一條南北走向新街。改革開放後,經過發展,鎮區面積達 4 平方公里,集鎮人口達 2.5 萬人。

余店鎮是有名的「三白」(白茄子、白黃瓜、大白菜)蔬菜之鄉,該地種植的白茄子柔嫩味美,白黃瓜香脆可口,大白菜卷葉成砣,鮮嫩無比,深受人們喜愛。余店「三白」有三種傳說。

其一,相傳盤古開天地後,神農炎帝故里在隨州。神農嘗百草也常到中華山腹地。其中,「治麻為布」「以穰裹腹」,在平靖關南就出現最早的集市「麻穰市」,「三白」作為「穰食」走進了集市。距平靖關不遠處的「古城畈」就有神農炎帝給人們帶來的各種作物。中華山泉浸潤的土壤孕育出夏冬兩季優質的白菜、白茄子、白黃瓜,供人們食用。據傳在 2020 年,在韓國,在網上,有餘店大白菜可治「新冠肺炎」的藥方,一斤大白菜的價格被炒到余店本地價格的二十倍以上。

其二,大白菜是淮北的種子,茄子和黃瓜是南方的種子,有古城畈就有餘店「三白」。在後唐時期古城畈南有鐵城寨北有唐寨,是拱衛古城畈南北的大山寨。這時的古城畈南北就有駐軍,在平靖關進行拉鋸戰。南北的駐軍帶來了優質的種子,古城畈的優質土壤孕育了各種蔬菜,其中有白菜、白茄子、白黃瓜。也就是說「三白」與古城畈同在。在宋朝初應山城與古城畈縣城之爭時「三白」就有更多傳說。

其三,余店「三白」蔬菜,據說來自蓬萊仙境。相傳,清朝末期的一年,楚地南澇北旱,官府催糧逼款,百姓紛紛逃難。一個赤日炎炎的上午,一對余姓夫妻在余家店街頭自家草棚前賣小菜。快到中午時分,攤前來了幾個衣裳襤褸、年老體衰的乞討者。問之,則說是沔陽(今仙桃)人,逃水荒的。眼見可憐,夫妻倆急忙收了菜攤,把他們請到草棚里吃中飯。余家也糟糕,幾個月沒下雨,莊稼顆粒無收,菜也幾乎乾死絕了種,缸里只剩下沒捨得吃的一點陳年細米。

於是熬了幾碗粥給沔陽人,自己躲在廚房裡吃水煮老菜葉子。飯罷,沔陽人起身說:「掌柜,真難為情,我們吃白米,你們卻吃老菜葉子。無以為謝,送你三個白布包吧!」夫妻倆不由得納悶起來:我們一直在廚房沒出來,他們也一直沒進去,怎麼知道我們吃的是老菜葉子呢?二人推辭說:「不必客氣,天下窮人是一家,這白布包即便包的是金是銀,我們也不會要!」沔陽人說:「不要說了,這包你們無論如何得收下!」夫妻倆還要推辭,沔陽人早已步出草棚門外,不見蹤影了。夫妻倆一陣驚罕之後,打開白布包一看,非金非銀,而是三包菜種,內書「蓬萊菜種」四字。第二年風調雨順,余家播下蓬萊菜種,不久長出又高又大水靈靈的白菜,結出又鮮又嫩白生生的黃瓜、茄子,味道極美,銷路極好。鄉親們都前來討要菜種,余家儘量滿足,就這樣,「三白」蔬菜在余家店傳開了。

如今,余店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余店「三白」土特產成為金字招牌,2004 年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予「綠色食品』稱號。並註冊余店牌商標。「三白」廣銷河南湖北各地,深受消費者青睞。由余怡斌大師製作的《千佛手白菜》、《白菜豆腐餃》、《素鱉黃扒津白》、《白菜包》、《農家煎茄餅》等菜譜上了《中華廚聖食典》。

廣水市有兩個余店。西余店是明朝後期余姓大戶收購羅氏莊園供余姓群住形成的集市。在元朝忽必烈攻破釣魚城承諾不殺俘虜時,唐寨山下余姓和其他姓居民保存下來一部分。據《映山紅》雜誌主編黃海卿考證,嘉靖《應山縣誌》記載,到洪武二十四年應山縣境不足千戶,人口僅 6000 餘人(包括洪武二年的各姓遷移人口在內,移民和移民的後代至少有 3000 人)。據江西修水民國七年的續譜記載,余成忠娶妻吉氏,遷湖北應山竹瓦灣,其曾孫余朝貴 1340年冬從四川大足回應山竹瓦灣等地省親,並在余店小山坳余家崗和張楊黃陵寨種下四棵柏樹,後世余姓看管至今。余氏的各地老譜都交待余成忠是應山余姓第一人(南宋時期)。余成忠長子一支駐守武昌馬山里後經大沉塘、楊樹塘等地「麻城過籍」到應山東余家坡和孝感金余灣。余成忠第三子駐守黃陵寨遷四川大足縣回江西九江再「麻城過籍」到隨州淅河余家畈。余成忠的子女留應山長住並在元朝期間同龍姓、黃姓、朱姓、李姓、鄧姓、殷姓、吉姓、連姓有聯姻關係。說明這些姓氏在宋朝至元朝一直住在應山。後來被農民起義軍明玉珍帶走到四川建國走了大部分家族。余姓因形成群體沒有跟明玉珍走向四川的跡象。也就是說在應山,元朝時留下來的住民以余姓為主流。其它姓氏絕大多數是「麻城過籍」遷來的江西移民,主要是江西南昌筷子嶺、筷子巷和鄱陽湖的瓦屑壩到湖北麻城領官方「路條」而到應山插草為記的群居人口,即「麻城過籍」移民。隨州地區也大多是麻城過籍來的移民。在此之前應山本地居民大部分被大夏國明玉珍皇帝帶走到四川,即民間傳說及史料記載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據網民古今同月考證,中華山九十九寨有唐宋時期的古寨,也有明清時期的老寨。其中唐寨是後唐時期的戰場,余姓抗蒙後,後人將其定名為唐寨。余店鎮是余姓生存生活的明代產物,是對隨州地區「麻城過籍」的最好詮釋。在明代,余成忠的後代余宗伍支出了兩位兄弟進士餘珍、余璋,該灣被尊稱「進士灣」。在大悟萬嶺寨余育恆官至道台,今日有餘登良享受軍級待遇。在應山東部仰山寨下的余家城出了一個「舉人三爹」。應山黃陵寨下一個灣出了余普、余述、余達、余峻四位舉人。尤其是余峻中舉後,到余氏先輩余子明曾經駐守過的陝西榆林戍邊,兩代余姓前赴後繼共守一處邊疆,傳為佳話。

東余店是「舉人三爹」余宅三到楊寨東邊收購鄭氏農莊而在清初成立的集市。「舉人三爹」的第三子余大中遷黃陵寨山下余旗杆灣,余旗杆灣出了四位舉人,該灣因多人多次中舉後立旗杆而得名。

如今還有餘雅福在中國農科院任教授。余海東、余亞成等少將級軍官馳騁疆場。余雅龍在武漢環亞振建築集團任董事長。集團長年派發管理團隊工資三千萬元,高峰時發建築工人的工資達五個億。在東部余姓中還有餘相明生產經營棕床,銷售額達億元。

圖為:余少華在月光海的新民宿

「將門出虎子」。據廣水市余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余金水副秘書長餘輝調查,在抗日戰爭時期,長嶺鎮餘光華(余少華之爺爺)參加了新四軍李先念部隊在京山、隨棗、安應縣一帶抗擊日寇,參加過應山吉陽山和唐寨抗日戰鬥,被李先念部授為「神槍手」。抗戰勝利後,在周志堅、余孝禮的手下任機槍排排長,在信陽、大悟、花園一線作戰。在 1949 年的孝昌磨山戰鬥中負傷,帶傷把炮彈震傷的余孝禮副旅長送到後方醫院救活。餘光華出院後到解放區幹校學習,後到武漢長江埠任鐵路段長。因腦部經常頭痛而回家務農,英雄深藏功名於農村。余少華在深圳以「教產融」創新商業模式獨占鰲頭,擁有億元資產。並計劃在湖北廣水長嶺投資億元建新能源廠房和民宿館,為廣水市月光海旅遊景區建設傾注活力。在湖北,在隨州,在廣水,有幾十位處級幹部活躍在政界,幾十名博士教授在科研一線奮鬥。總之,從唐寨山下竹瓦灣走出的余姓,人才輩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拼搏,奮發有為。他們有著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有著埋頭苦幹、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他們有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作出了應有貢獻。

組稿:余雅勇(網名:春風十里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ec29931935ccb60e9189780cc53f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