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師生之間的對話,一年級的小男孩上課不聽話,在教室里亂跑,老師說:「快回到你的座位上去,不然老師打你了……」
男孩說:「我媽媽說了,老師打孩子犯法,我要告訴我媽媽,讓警察把你抓走……」這才一年級呀,這孩子還真是了不得了。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身邊的很多老師經常感慨: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管了。孩子面對老師和學校的規則是有恃無恐,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知道的,老師打孩子犯法,學校沒有權利開除我,大有一副「你能怎麼辦」的姿態。
學生不聽話,學校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前些天,網絡上出現了一份成都七中《關於給予李某暄同學開除學籍的處分決定》,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畢竟學校開除學生的案例還是比較少見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學校統一安排的主題班會《規則教育》,高二某班的老師正在上課,為同學們講在學校應該遵守的生活、學習的各種規則,一名叫李某暄的同學突然站起來,認為老師說的話都是在影射自己,於是他就有了後來的辱罵、威脅、傷害老師的行為。
這件事情在學校引起了軒然大波,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關注後續處理方案。最終,學校給出的是開除李同學的公告,學校認為這位同學的行為影響太惡劣,觸犯了學校規則的底線,根據據教育懲戒和學校學術處分規定,給予李某暄同學開除學籍的處分。
學校的處理公告中,有這樣幾個大字特別醒目:距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
對於那些覺得學校處理太不人性化的家長,也可以說是很好的解釋了。畢竟學校是管理著上千名學生的教育場所,如果沒有一點規矩可以約束學生,教育效果一定不會好,恐怕學生們都不能安心學習了。
孩子頂撞老師,家長千萬不要縱容
中國有句古話,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更有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無視規則,小的時候觸犯學校規則,大了就可能會觸犯國家法律。
父母和老師是共同教育孩子的人,如果孩子在學校敢頂撞老師,不是一個好學生,那麼在家裡大概也不是一個好孩子,對父母也不見得多麼尊敬。
老師引導孩子努力學習,徜徉在知識的海洋,家長引導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做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所以,老師和家長應該是教育孩子的「盟友」,而不應該是敵對的狀態。
初中生、高中生的群體,正處在青春發育期,孩子的叛逆心比較重,最不好管理,父母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因為叛逆而失控,是從孩子的幼年期就應該思考的問題,教育孩子還是應該從娃娃抓起。
首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威信,建立感情。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說過,父母在孩子六歲前就應該給孩子立規矩,如果孩子從小沒有立下規矩,等到他十幾歲,你再想管教,他就會反抗,甚至做出一些比較極端的行為。
所以,立規矩是孩子有自我意識以後就應該做的事情,3~6歲是最佳時機,父母在孩子心裡建立威信,等到孩子大了,也會教育起來順利很多。
除了給孩子立規矩,父母都應該用大量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深厚的感情也是父母管教孩子的資本,因為你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他們才願意聽你的話。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和父母沒有感情,就相當於一個陌生人,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
其次,要多鼓勵孩子,少斥責孩子,多進行溝通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有嚮往自由的天性,父母總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短處,會讓孩子情緒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一些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越是管得多,孩子越是不聽。
沒有孩子喜歡父母訓斥他,我們應該做的是要和孩子多溝通交流,問問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且尊重孩子一些沒有錯誤的想法,不要太強制孩子的行為,而是引導孩子去尋找學習中的目標,向身邊的優秀的人學習,從而達到正面教育孩子的目的。
最後,父母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舉止。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思想觀念逐漸獨立,情感也會有比較大的波動,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融洽,生活會比較愉快。
孩子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之間關係好,會讓他們的學習更加順利,相反,孩子就會生活、學習一團糟糕。
爸爸媽媽應該像朋友的身份一樣,多孩子進行交流以及疏導,引導孩子擁有正能量,和身邊的人和睦相處,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互動話題:你覺得孩子在學校應該遵守校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