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最近,網上有個小孩,特別紅。
紅到什麼程度呢?只要他發布的視頻,瀏覽量和點贊率,都極高。
這個網名為「鍾美美」的孩子,以其獨有的表演天賦,征服了我們眾多的成人。
鍾美美,是黑龍鶴崗的一名初二學生,他上傳的視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師。不管是台詞還是肢體動作,表現得都極其真實。
「鍾美美」的視頻幾乎都是臨時發揮,沒有劇本,他生動再現了老師教訓同學、髮捲子、占課、帶病上課時的話語、表情和動作。
一口地道的東北話,加上「妖嬈」的肢體動作,讓螢幕前的觀眾,忍不住拍手大讚。
著名編劇史航在看完視頻後也發微博說:「這孩子以一己之力,把我踹回了少年時代。身為語文課代表的我看到如吳麗麗、丁黃岡、王麗麗、王曉紅之輩,依然瑟瑟發抖」。
就在「鍾美美」的模仿教師系列視頻走紅不到半個月,很多網友發現他已經刪除、下架了視頻。網絡上有傳言說,他被約談了。
小編當時還很納悶兒:模仿老師上課的這孩子很可愛啊,惟妙惟肖的,演技吊打一串小鮮肉、小花。這種視頻只不過是一種誇張化、娛樂化的表達,根本談不上是「抹黑教師形象」(話說這個帽子未免扣得太大了)。怎麼這孩子就被約談了呢?
查了一下當時的新聞,當地教育局承認學校與鍾美美接觸,表示是希望從正面引導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
說白了,「鍾美美」突然下架視頻,應該是在私底下收到了來自上方的阻力。
為何有些人會有一個非常迷的邏輯:反應現實、批判負能量=負能量?
「鍾美美」模仿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老師,怎麼就負能量了?
消息一出來,很多網友覺得學校和教育系統實在管得太寬,紛紛為「鍾美美」說話。
或許是感受到了洶湧的輿論壓力,關於這件事的新聞又變成了這樣:鍾美美站出來說是小孩和家長自行刪除的,教育系統是鼓勵的。
5月29日,鍾美美針對網上的猜測回應:「我不想發那些了,我想換個風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師了,我看他們挺多看膩了。」
這條新聞,讓我想起了疫情期間被迫剃頭的護士。
剃頭視頻發出來以後,引發了網友的討伐。
很快,就有宣傳稿出來,說這些護士是自願的。
哦,這當然是「自願」的。我們在應酬桌上被灌酒,不也是「自願」的嘛。你不剃頭、不喝酒,就影響收入甚至可能丟掉飯碗,我們不得「自願」嘛。
新聞出來的時候,小編就在想:這些眼裡閃現淚光的護士,回頭會不會被上司批評不顧大局?
像「鍾美美」下架視頻的事件,說到底是當地某些人太過玻璃心,動不動就把別人定義為負能量,無法接受有趣的東西。
今天鍾美美模仿志願者的「正能量」作品上了熱搜,網友的評論卻多是說「可惜了」「自主作文變成了命題作文」「沒有內味了」……
小編真心替這個孩子感到惋惜,可以想見他以後的作品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才華橫溢、靈氣逼人了,因為他的創作已經有了無形的桎梏。
有媒體評論,「鍾美美」們是教育包容度的試金石。
對「影帝」鍾美美最好的保護,就是讓他依舊能夠模仿老師。
我們天天喊讓孩子有一點創新意識、有一點興趣愛好,等孩子真有了一點創造力,我們又擺出一副教導主任臉,要用所謂的正能量來扼殺他,這究竟是何苦來哉。
小編覺得父母們也要借鍾美美的故事反思一下,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會用你以為的「正確」,去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呢?
李文亮醫生用他的生命告訴我們,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鍾美美的視頻「轉型」則提醒我們,一個多元的社會,要能容得下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
- 1,激發興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是創造力的前提
興趣是創造性活動的動力。只有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興趣,孩子才會觀察,而觀察是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只有養成經常觀察的習慣,孩子才能獲得新的發現,才能有正確的創造。因此,我們組織孩子進行專門的觀察活動以外,還在孩子的一日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捕捉良機,如經常帶領孩子到附近公園綠地、體育廣場等地,引導孩子對周圍環境和現象進行觀察,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為孩子的創造積累了大量素材。
- 2、環境的創設是培養創造力的條件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和孩子發展條件,孩子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長變化。陶行知提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可見,寬鬆、民主的環境是培養孩子創造力重要條件。而創新的湧現離不開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和外部環境。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進創造性的兩個充要條件。用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孩子「與眾不同」的言行,並消除恐懼心理,鼓勵孩子解決問題中表現出來的首創性、互異性和多樣性,使幼兒在輕鬆、自由愉快、平等民主的心理環境中進行創意活動,釋放自己的創造潛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VHTi3IBiuFnsJQVFk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