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位於 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冠斑犀鳥在喀斯特崖壁間出巢——
冠斑犀鳥一般在樹洞中築巢,
在崖壁上繁育十分少見,
這也是中國首次記錄下此類珍貴影像。
犀鳥,
是一種配備「 無情鐵嘴」的鳥類,
因其頭部長有 銅盔狀突起,
形似犀牛角,
故得名「犀鳥」。
犀鳥的「無情鐵嘴」
冠斑犀鳥的食物除了野果以外,
諸如蜈蚣、樹蛙、蟬蟲等
許多昆蟲都在它的菜單上。
冠斑犀鳥爸爸把剛捕捉到斑腿樹蛙急速送回巢穴的途中。
撰文、攝影:廣西博物館 黃嵩和
7月16日,在位於 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欖圩鄉馱押屯,站在喀斯特崖壁上巢穴邊的冠斑犀鳥雄鳥如往常一樣投喂食物。
逐漸長大的犀鳥寶寶除了胃口越來越大外,它們的好奇心常常透過狹窄的巢口向外張望來獲得滿足。
上午8:15分,雄鳥突然間飛離,口銜著食物停在距離巢不到10米的一棵樹上,並連續發出低沉的鳴叫聲。幾乎同時, 巢穴內傳出咚咚咚的聲響,冠斑犀鳥雌鳥正用她巨大的嘴喙開始敲鑿巢穴右邊的封泥! 今天要破洞出巢了?
冠斑犀鳥雄鳥把覓到的食物從嗉囔嘔出,投喂給洞內的妻兒。
連續耐心地監測這對物種近60天的廣西博物館攝影師迅速調整好兩台不同焦距段的專業相機,準備記錄下這一 在中國未曾有過的影像資料。
不到五分鐘,巢洞口一邊的封泥被啄去一部分,犀鳥媽媽巨大的嘴喙逐漸露了出來。
夏季的馱押屯 早上8:30左右,太陽才完全越過右邊的石山照亮冠斑犀鳥築巢位置的峭壁,雌鳥鑿出的泥土揚塵在明媚的陽光下十分明顯,洞口的封泥並沒被雌鳥破壞性地完全清除,雌鳥三次探出頭來並用身體丈量洞口的大小,然後又縮回洞內對破洞大小進行修正。
犀鳥媽媽在破洞期間,多次用身體丈量所開洞的大小,洞口的封泥並沒有全部被清除,這是為方便來年重複利用。
上午10:40分,雌鳥終於從洞口用力擠出全部身體撲騰而去。
封巢到破巢歷時91天,完成繁殖任務後犀鳥媽媽率先出巢,熟練地撲回森林。
11:10分,第一隻犀鳥寶寶也學著母親出巢的樣子,順利地開啟了它此生的第一次飛行。
第一隻犀鳥寶寶學著媽媽的樣子順利擠出巢穴,正式開啟它此生的第一次飛行。
接下來 近4個小時,第二隻犀鳥寶寶不停地把頭伸出巢外上下左右地張望,露出一副呆萌膽怯的表情,然後又縮了回去,甚至還有一次撅著小屁股向巢外噴便。雄鳥三次飛來給它喂食,並不時低聲鳴叫,似乎在給它加油鼓勵。
第二隻犀鳥寶寶在出巢的邊緣瘋狂試探
下午3:06,這隻犀鳥寶寶鼓足勇氣終於跌跌撞撞地擠出巢外,在往崖壁下方墜落的瞬間倏地騰空而起,向樹上飛去……
第二隻冠斑犀鳥寶寶,在猶豫了4個小時之後才踉踉蹌蹌擠出巢穴。
離開潛伏位置時,攝影師仍能聽見它們的「低聲細語」。
進入繁殖期近兩個月,冠斑犀鳥的大嘴喙由橙黃色變成淡黃色。
保護區護林員韋忠新說:「 4月16日封巢到7月16日破巢,整個繁殖周期 長達91天。冠斑犀鳥出巢後不會馬上飛離這座喀斯特石山,這裡食物豐沛,它們將在約一周後才會進入更深的山弄密林。」
冠斑犀鳥雄鳥正在飛越喀斯特峭壁。
著名鳥類學者、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副教授劉陽對此次拍攝到的影像資料給予認可。他說:冠斑犀鳥一般在樹洞裡築巢, 在喀斯特崖壁上繁殖十分少見,能監測到它們的出巢完成繁殖過程並拍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這在中國更屬首次!
他還補充說,犀鳥在我國僅分布在 雲南、廣西和西藏的部分地區, 分布區狹窄,種群數量稀少。因此國內相關的研究資料較少。近年來在廣西多地發現冠斑犀鳥的蹤跡,這與當地百姓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和當地自然環境的向好不無關係。
犀鳥爸爸嘴裡銜著一隻竹節蟲朝著巢洞方向俯衝。
另外,近期從中國林業網獲悉:6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關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冠斑犀鳥將由原來的國家二級升級為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冠斑犀鳥俗稱「飛機鳥」,是因為它們的體態如飛機飛行的樣子嗎?
購買相應圖書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R00cXMBnkjnB-0zrV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