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動漫里哪吒的形象不符合「史實」,事實上它有繼承有發展

2019-07-28     倒映電影

齊劉海、煙燻妝、朝天鼻,一副混不吝的樣子。

還記得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的預告片時,我的表情如下——

內心os:真丑啊。

果然,當《哪吒》拉開了長達半個月的點映後,成功獲得了一個「史上最丑哪吒」的光榮稱號。

了解到《哪吒》劇組工作人員曾為了醜化哪吒形象嘔心瀝血熬夜爆肝之後,我只能說,你們贏了。

這個丑娃,成功點燃了這個夏天。

如果貓眼預測的22.59億成真,那麼它將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票房榜第一名。

而這份成功,《哪吒》當得起。

01. 哪吒文獻形象流變:夜叉、守護神、美少年

唐代漢譯佛經為哪吒神話源頭。

哪吒,原名那吒,本來是西域印度佛教中的一位神衹,元代時更名為哪吒。

他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形象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職責是護衛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

此時的哪吒,是個夜叉神,模樣好壞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按照這個說法,《哪吒》里的形象倒也算是接近原著了(笑)。

到了南宋,僧普濟撰寫的《五燈會元》中提到:

「大同禪師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這是哪吒「骨肉還父母,蓮花化肉身」的源頭,也被1979年上美廠的《哪吒鬧海》所採用。不過文章的下一句便是「於蓮華上為父母說法」(《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這句才是重點。

這麼一看,與其說《哪吒》在顛覆,不如說是直接追溯到千年前的本來面目。

哪吒從夜叉變成少年形象,多虧了他爹——毗沙門天王的形象隨著佛道儒三教交流融合,和唐代開國大將李靖合而一體了。

這樣一來,哪吒自然成了李天王的第三個兒子,從佛教中的護法神演變成了降妖伏魔、驅

邪避凶的神勇「小戰神」。

而明代後期的《封神演義》最終將哪吒的形象、性格、兵器、神力和與之相關的故事情節發展到了頂峰,哪吒形象趨於成熟,基本定型。

此時,哪吒已經是一個小小美少年了。

我們重新返回原文再看:

「哪吒7歲洗澡鬧海屠龍,天宮隱身毆打龍王,削肉救雙親。化為魂魄翠屏山顯聖,百姓敬仰李靖毀廟,二次蓮藕身出世,父子弟兄反目。太乙真人借天尊磨他殺性,道人將金塔予李靖,治哪吒以認父之情。」

注意,這裡的父子反目是在剔骨削肉之後。

而這個時候的哪吒,還是一個熊孩子,洗個澡的時間,打死了巡海夜叉,還抽了龍王三太子的龍筋。《封神演義》原著里也說,哪吒自帶「一千七百殺戒」,生來便帶著惡。

複雜就複雜在,哪吒又背負著天命,那就是「輔姜子牙而滅成湯」。

同時,《南遊記》里的哪吒又是一個後台硬、本領大、手段黑的混小子,就別提什麼善了。

02.哪吒影視形象流變

哪吒在電影電視劇里的形象可以說非常之多,從小孩到大小伙子再到金剛芭比無所不有,這裡主要提兩部動畫片,一部是1979年上美廠的《哪吒鬧海》,另一部是2003年央視的《哪吒傳奇》。

1979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中國的動畫事業停滯了整整十五年之後,被小哪吒劈開了黑暗。

在這樣百廢待興,思想解放的年代,《哪吒鬧海》對哪吒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洗白」將其提純成了一個「天神」般的存在。

他鬧龍宮、殺夜叉、抽龍筋,是因為東海龍王不僅常年滴水不降,還強搶童男童女。

此時哪吒說得是「我抽你的筋,看你還還害人不?」

在四海龍王為了報復水淹陳塘關之時,父親李靖不僅不問兒子緣由,反倒收去哪吒兩件法寶。

這時,一個七歲的孩子,為了救百姓,提起到架在自己脖子上,白衣飄飄,決絕毅然,宛若天神。

「一人做事一人當,要命一條幹乾脆脆。」

「爹爹,你的骨肉我還你,不連累你。」

大敵當前,父權退縮,在孤立無援四面楚歌之時,哪吒選擇了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對抗著世界,對抗著父權。

聯繫文革的現實,聯繫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創作,《哪吒鬧海》對於父權的反叛也就可以理解。

這種背叛,這種以暴力方式進行的「切割」,或許是無數被儒家孝道所浸染的子女們所暗自期待,但又無法達成的目標。

而03年的《哪吒傳奇》,或許是現在90後們對哪吒最為深切的記憶。

「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

正如這句歌詞所唱的,《哪吒傳奇》中的哪吒完全變成了一個小英雄,在與石磯娘娘的對抗中,斬妖除魔,不斷成長。

到此,我們可以發現,哪吒的形象,實際上在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始終追隨著時代的變遷。

03.魔童降生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沒有哪一個版本可以所謂的完全「符合史實」,所以有些對於《哪吒》的批評可以說是「莫須有」的罪名了。

在當下,對於父權的反抗已經不再像1979年那樣強烈,那樣深入骨髓甚至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

在消費主義盛行、喪文化、996、販賣焦慮的今天,或許回歸到本真的情感,例如親情、友情、打破偏見以及對於自我的追求等更能打動人。

元始天尊將混元珠煉化,一顆為靈珠,一顆為魔丸。

原本他想將靈珠送給李靖將要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哪吒。不想因為太乙真人的醉酒誤了事,放成了魔丸,三年後哪吒就要死於天劫。

而申公豹因為是豹子精成仙,被天尊輕視,於是決意報復。他將靈珠偷給了深海龍族,然後將其注入一顆龍蛋之中,三太子敖丙出世。

哪吒,敖丙。

導演將《封神演義》中哪吒身上善惡混沌分成了這兩個角色,通過他們的命運來詮釋原本複雜的性格特徵,如同《無間道》里的劉建明和陳永仁。

同時,影片將哪吒的父母進行了徹底的改編。

母親殷夫人雷厲風行,英姿颯爽,活脫脫一個現代獨立女性。她深愛哪吒,在他剛出世時就不顧一切抱住他,那個踢毽子的場景,相信所有看過的人都會動容。

甚至在哪吒生命將近之時,勸說丈夫辭官帶著哪吒遊歷山河,快樂度過餘生。

父親李靖,雖依舊嚴厲,不善言辭,但內心充滿了對哪吒深沉的愛意。

《哪吒》里的李靖,不再是那個把兒子推向死亡的父親,而是一個會利用自己陳塘關總兵身份,來請求百姓參加哪吒生日宴的父親,一個會捨棄生命只求兒子平安無事的父親。

「哪吒是誰?」 「他是我兒。」

哪吒不是魔丸,不是英雄,不是頑劣少年,只是李靖與殷夫人的孩子,僅此而已。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能開心的活下去。

在這樣的親情之下,哪吒魔丸的屬性被大大削弱。

而下一層削弱,在於敖丙。

龍族歸順天庭,平亂有功,卻因為妖族身份,被派去東海鎮壓邪靈,永世不得出海。

龍王將希望寄托在敖丙身上,希望他能拯救龍族,位列仙班。

在這樣沉重的負擔之下,在申公豹的錯誤引導之下,敖丙依舊和哪吒成為了好朋友。兩人一起踢毽子,並成為彼此唯一的朋友。

這種友情,這種彼此之間的認同,又削弱了一層哪吒身上的魔丸屬性。

至此,平民們恐懼及指認、太乙真人的教導、父母的關愛、敖丙的對照,所有的這一切組成了哪吒人格的總和。

而最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正是影片的主題,打破各路偏見,哪吒在三方「鏡像」影響之下完成了自我認同。

可以說,《哪吒》的改編如果不是吹毛求疵的話,是一次極其成功的改編,故事主體結構完整,主題清晰,有笑有淚,節奏把握的很好,完成度極高。

04.彩蛋

《哪吒》中的形象設計至少有三個借鑑了《哪吒鬧海》:哪吒、家丁、夜叉,以及各種經典橋段,例如水淹陳塘關等,是一次對視力和記憶力的挑戰。

影片的導演是楊宇,常被稱為餃子,他早在2008年就製作出了一部16分鐘的反戰短片《打,打個大西瓜》,豆瓣評分高達8.7分。

如果你看過這部的短片,就會發現其中的打鬥場面,已經有了《哪吒》的雛形。

同時,從片名來自周星馳的一部作品台詞——

《鹿鼎記》結尾,星爺與大反派決戰於東郊皇陵,突然震塌地面,驚現寶藏,星爺所飾韋小寶與大反派均是貪財之輩,於是星爺喊道「還打,打個大西瓜啊!」

加上《哪吒》中的人物設計及橋段設計,就知道導演肯定是周星馳的粉絲。

比如那個每次都尖叫的神似「如花」的男人,那些個天馬行空的屎尿屁搞笑橋段,以及哪吒的人物形象也延續著星爺的喜劇內核——悲劇。

唱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的小哪吒,他的內心其實是非常孤獨、渴望認同的。

當親情、友情等幫助他確立起主體性,找到自我之後,他才是快樂的。

05.結尾

1979年《哪吒鬧海》作為文革後第一部動畫長片被製作出來後,導演王樹忱所提到的:

哪吒經過一番磨難復活,如同我們的動畫電影得到重生。

或許,40年後《哪吒》的上映,也會成為中國動畫重生的起點,成為「國漫宇宙」開啟的起點。

未來可期。


文/倒映電影作者:映映原創

文章著作權:倒映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倒映電影,一個專注於深度解析的自媒體,如果喜歡我的話,記得關注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NxnPGwB8g2yegNDq5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