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蔣勛隨筆《普通人和菩薩之間只差這一點》,讀讀吧

2019-07-26     讀寫探秘

敦煌的壁畫,因為是在一千年間經過歷代國家完成的,所以,連續起來看,特別可以觀察出中國繪畫的演變過程。

經過北周、隋朝以後,一進入唐代,我們立刻可以發現,北魏以來的印度畫風,一下子轉變成一個成熟的中國式佛教藝術。

那端坐在蓮花座上的菩薩,低頭沉思,手指拈著飄帶,形態纖柔而優美,完全是一個中國的菩薩了。

代的敦煌壁畫,一般說來,不再以故事畫為唯一的重點了。

原來印度佛經里的「屍毗王」、「薩埵那太子」的故事,雖然有慈悲、施捨的內容,也曾經感動過很多中國的畫家,可是中國畫家好像還是覺得那些故事有些殘酷。

你不覺得嗎?屍毗王在自己的腿上割肉;薩埵那太子跳下懸崖,用自己的身體喂老虎:偉大是偉大,可是一片血淋淋的,實在令人感到恐怖。

中國畫家喜歡安靜祥和的畫面。他們覺得宗教給人的應該是喜悅和幸福,不應該太強調血淋淋的場面。

所以,到了唐朝以後,畫「屍毗王」、「薩埵那太子」故事的畫家越來越少了,大部分的畫家喜歡畫美麗的菩薩。

菩薩是什麼呢?

我們說過,菩薩原來是由印度文翻譯過來的。菩薩具備和佛一樣的智慈和道德。

菩薩在領悟了生命的道理之後,很關心世界上其他的人。他覺得,如果這世界上還有人生活得不快樂,那麼他還要回來做他們的朋友。

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菩薩。

中國人覺得,菩薩好像母親,無論你做錯了什麼事,他們都會原諒你,還是一樣的愛你。你有了困難,他們也會全心幫助你,保護你。

些菩薩是偉大的神,他們具有無限的法力。可是,他們在畫家眼中,卻只是一個美麗的人。

他們美麗,所以受人尊敬,受人供奉、膜拜。

唐代的菩薩形象,都用中國流暢的白描線條勾勒。他們衣紋和飄帶的流動,手指的纖巧靈活,表情的尊貴大方,至今還受到世界各國畫家的讚美呢!

你如果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唐代菩薩衣紋的線條變得非常柔軟,好像真的被風吹起,一疊一疊的,很有秩序。

這些線條,不是原來印度的技法,卻更接近顧愷之的「春蠶吐絲」。對不對?

是的,經過隋唐的統一,南方畫家的造型、技法都影響到了北方。所以,有人說,唐代的繪畫特別美麗,是因為它們融合了南方和北方共同的優點。

菩薩常常盤膝而坐,低頭沉思,好像在安靜中得到了智慧。

唐代的畫家,認為菩薩的偉大,是因為他特別安靜、祥和,心中沒有貪婪、野心和慾望。

菩薩和普通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我們安靜、祥和,也可以有菩薩的智慧和美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NvEO2wB8g2yegNDslWd.html